到了夏天之后
很多人都会遇到
“拉肚子”的情况
针对肠道传染病
不少网友纷纷提问
“拉肚子”怎么办?
为什么会“拉肚子”?
事实上,“拉肚子”不简单
正所谓“病从口入”
预防起来有窍门
本期为大家解答关于
“拉肚子”的那些事儿
5月~10月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进入夏季,气温明显上升,肠道传染病的常见病原菌生长繁殖活跃,容易造成食物变质、饮食饮水的污染。
与此同时,高温酷暑可使人睡眠差、食欲不振,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胃酸分泌减少,或者一次大量饮水稀释了胃酸,导致胃液杀灭病原菌能力下降。以上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也就是常说的“拉肚子”。
具体指每天排便次数较平时增加,伴随着粪便性状的改变,如大便为糊状或水样,甚至带有黏液、脓液甚至血液,还可以伴有呕吐、肚子痛等症状。严重的腹泻可以引起脱水、高烧、昏迷和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所有人都可能感染肠道传染病,但老年人、婴幼儿等尤其易感。
认识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夏季肠道传染病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细菌性痢疾
它由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属于乙类传染病。典型表现为急性腹痛、腹泻,粪便呈脓血便或黏液便,粪便量不多,较少引起脱水;因直肠存在炎症,因而有里急后重的表现,可伴有发热、恶心和呕吐。下腹部及左下腹有明显压痛,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可有红细胞,培养出痢疾杆菌可确诊。
细菌性感染性腹泻
它包括多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但要排除一些特殊的疾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肠结核等。其常见致病菌包括非伤寒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等。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主要致病菌不同,如沿海地区进食海产品较多,其病原菌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他地区则以沙门菌属、埃希菌属多见。婴幼儿以机会性致病菌为主,而年长儿以沙门菌属为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儿童和旅行者腹泻的常见致病菌。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过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为自限性,预后较好。
伤寒和副伤寒
这两种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肝脾肿大、玫瑰疹和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严重的并发症为肠穿孔。副伤寒分别由甲、乙、丙三种副伤寒杆菌所引起。近些年伤寒与副伤寒发病明显减少,2016年全国共发生10899例。
霍乱
它由霍乱弧菌引起,属甲类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传染性非常强,需要特别关注。一旦发病,为避免疫情扩散,需严密隔离进行治疗。典型表现为无痛性腹泻,呕吐,粪便为米泔水样,粪便量大。因为吐泻量大,非常容易脱水,但很少发热。粪便培养出霍乱弧菌可确诊。目前该病发病并不多,2016年全国共27例,但是因其传染性极强,仍然需要特别警惕。
走出误区做好预防
就预防肠道传染病而言,关键是做好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要避免喝生水,避免在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
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凉拌菜、海产品等。在烹饪禽畜肉蛋以及海鲜时,应达到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时间,以杀灭病原体。
烹饪过程中注意将生熟案板分开,避免餐具被污染。隔夜食品或冰箱保存的食品均应加热煮透后再食用。
特别要强调“手卫生”,即饭前便后要洗手。
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说,要做好餐饮业的管理,并管理好粪便,杀灭苍蝇、蟑螂等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的害虫。
在预防肠道传染病上,还要避免一些生活上的误区:
一是将冰箱当成保险箱,认为冰箱很干净,而且可以长期保持食物的新鲜。实际上冰箱不是保险箱,低温虽然可以减慢细菌繁殖,但并不能完全阻断细菌繁殖。
二是很多家庭厨房仅有一个案板,凉菜、熟食、生肉、水产品等都使用同一案板。生肉或水产品往往会带有多种细菌,处理过生肉或水产品的案板,容易污染后续处理的食物。因此生熟案板应该分开,也就是说用于处理直接入口食物(比如拍黄瓜、熟食)和需要加热煮熟后食用的食物(比如肉、海鲜)的案板应该分开。
三是很多人只要腹泻,就吃抗菌药物。实际上,不是所有腹泻都由细菌感染引起,而且即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也不一定需要用抗菌药。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