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安平
新生儿科
主任
他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首届儿科系
他上学时便萌发了要当医生的念头
他认为,从医是件非常高尚的事情
高考那年,成绩优秀的他
考上了河南医科大学
因为比较喜欢孩子
当时他选择了儿科系
并开启了他一生的从医生涯
他就是郑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闫安平
管理科室
从细节做起 从点滴做起
2010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成立,经验丰富的闫安平当选为科主任,当时科室只有3名医生9名护士,相当于白手起家,当时,大家没有相关的经验。闫安平首先从最基本的“新员工入职礼仪”、“细节决定成败”开始对大家进行严格培训,统一思想,培养大家团结协作的意识,自律意识,塑造医护人员正确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形象、得体的工作举止。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免疫力非常低,容易被感染。闫安平要求所有医护人员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还要高度重视细节服务及感染管理工作,科务会上要求大家学习相关知识,搞好感染管理工作,把手卫生这个控制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简单、最经济的措施,作为科室头等大事来抓。
“我们要求科室每一个员工上岗前指甲要剪短,不可过指端,不能戴饰品,以免划伤患儿稚嫩的皮肤,从进入病区的第一关就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更衣后接触患儿前后更要洗手或手消毒。使用过的物品一定要归位,方便下一次使用!”
为了防止宝宝不小心自己抓伤皮肤,他们给宝宝的小手带上小袜子,保护起来;为了防止小宝宝的小屁屁出现尿布疹,他们用红外辐射台进行照射,保持宝宝屁屁的干燥。
正是凭借科室的不懈努力,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控制在了4%以内,从而有力的保证了医疗安全。
成功抢救胎龄25周
仅700克的早产宝宝
为了提高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在闫安平的带领下,科室首先以新生儿新法心肺复苏为突破口,要求每一名医护人员先熟知操作流程,然后分组利用模拟人练习,最后每一个人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直到合格为止。
由于新生儿的血管较细、且好动,增加了打针或采血的难度,闫安平组织大家观摩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以前每次在给新生儿打针或采血都得两三个护士配合才能完成,现在,只需一个护士就可以娴熟的操作完成,而且每次都能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闫安平说。
一位接受过肾移植的妈妈,冒着生命危险在怀孕25周时生下仅700克的宝宝,为了不让宝宝出现呼吸窘迫症,在手术室里,闫主任就为她进行了气管插管,肺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并上呼吸机进行抢救。在新生儿科的这期间,宝宝又经历了从有创呼吸到鼻导管吸氧的过程,现在孩子的血氧饱和度已经恢复正常。
“孩子刚来的时候身上凉凉的,浑身苍白。什么都不能吃,只能静脉输入营养,因此我给孩子进行了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可是由于水肿,宝宝的皮肤薄得好似一碰就能破,根本找不到血管,上台后光观察就用了10分钟。”闫安平说。“后来,宝宝开始了第一次进食,虽然只是1毫升奶粉,但是我们都高兴坏了。”就这样1毫升、1毫升地增加,体重也从刚出生时的700克长到了2000多克……
闫安平介绍,像宝宝这样体重低于1000克的都属于超低出生体重儿,每年新生儿科都会收到10例左右,他们中的很多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长大并且顺利出院。对待这些孩子,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总是格外小心,哪怕是摘孩子身上的胶布他们都小心翼翼,唯恐伤到他们娇嫩的皮肤。
据了解,科室成立至今,抢救的早产儿、严重黄疸、败血症、肾上腺大出血的危重患儿、呼吸窘迫症患儿等600多例,成功率达94%,居全市领先水平。
处理医患关系
他善于换位思考
新生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每周只有周二、周五家属才可以探视,由于看不到孩子,家属们都比较焦虑,甚至情绪激动,遇到不理解的家属时,闫安平不厌其烦地讲解、沟通,并经常告诉医护人员要站在家属的位置思考问题,充分理解他们。
科室定期把宝宝在病房内的情况拍成照片,制成展板,让家长客观地了解宝宝的状况。
当看到自己的宝宝在病房里生长的状态,家长们紧张的情绪舒缓了一些。正是因为他们精心的护理,如今,科室的医患纠纷逐渐减少,宝宝的家长们也都纷纷表示满意。
热爱骑行
他对生活充满激情
生活中的闫安平是一个运动爱好者,有空的时候他会跟一帮“驴友”们一起出去骑行,最远的一次骑到登封,往返180公里。“现在每天的工作强度太大了,感觉体力透支很严重,骑行,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工作起来有精力,而且心情也很敞亮!”他笑着说。
▲闫安平主任(左一)和驴友们的合影
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他失去了很多出去骑行的机会,有一次,原本与朋友约好了第二天出去骑行的,结果,凌晨三点接到电话,需要抢救患儿,他一直从凌晨三点忙活到上午十点,原本的计划也化为泡影。
尽管如此,他一有机会还是会骑行,为了节省时间,他往往选择夜骑,晚上7点左右,从家出发骑到黄河边,在那休息半个小时再骑回来,往返两个小时,即不影响工作,又锻炼了身体。
供稿:宣传部 潘黎黎
编辑:薛蒙蒙
图片:薛蒙蒙
精彩推荐
按二维码,
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