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筑就抗击病魔的铜墙铁壁 ——记山东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

来源: 山东卫生计生科教宣传/sdwsjszz
点击上方“山东卫生计生科教宣传”可订阅哦!
筑就抗击病魔的铜墙铁壁
——记山东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


孙文青(右一)带领团队研讨病例

“文青主任,接到紧急通知,我省某地发现一例疑似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我院作为省级定点医院需要派人前去指导救治。你经验丰富,能否前往?”2017年某天下午4点左右,山东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文青突然接到院领导电话。虽然一天的工作让他略感疲惫,但此时他还是精神一振,“没问题,我马上动身!”


疫情如火情,孙文青深知必须以最快的时间赶到事发地。他立即拿出手机订好票,拎起平时就准备好的行李包打车直奔火车站。经过四小时,于晚上10点到达目的地。他一溜小跑出了站坐上医院派来的车,以最快速度来到病房。顾不上休息,孙文青立即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发现其已出现多种并发症,面临全身器官衰竭。孙文青果断对治疗方案作了调整,并为患者接上人工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患者急促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身体检测指数也慢慢回归正常,他和所有医护人员总算暂时松了口气。与当地医生交接完毕后已是凌晨1点,孙文青才简单吃了点“晚饭”。早上7点半,他又准时来到患者床前。


以上好像打仗一样的场景,是孙文青和他重症医学科同事们平时工作的寻常一幕。


磨砺是团队成长的阶梯

孙文青,副主任医师,现任山东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综合内科病房主任。从医20余载的他数次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


2003年,孙文青连续48天战斗在SARS隔离病房,全程救治山东省第一例SARS病人,是我省在SARS隔离病房工作时间最长的医生。


2007年3月,他受命创建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科室自成立以后,医护人员一直坚持业务学习,探索高尖端技术,定期开展培训,通过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在孙文青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学术地位很快位于全省前列。


2009年,孙文青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人,并率先在山东省将人工肺技术应用于甲型H1N1流感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中。


2013年4月,枣庄市发现我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孙文青于当天第一时间赶赴枣庄,会诊后发现患者病情极其危重,立即从他的团队调派6人并携带人工肺全套设备由济南驰援枣庄。让患者入院24小时之内就得到了人工肺支持,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随后的20多天时间里,一直到患者从ICU转出到普通病房,这支7人队伍始终坚守重症监护室一线,研究病情,制订了一套完善的救治方案,这套方案受到了国家级专家组的肯定。


由于专业对口,业务精湛,孙文青带领的医疗团队担负接受省卫生计生委的派遣奔赴各地指导救治的任务。自2013年以来,多次参与了全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救治,外出会诊已是家常便饭。历经抗击“非典”“甲流”“禽流感”的磨炼,这支团队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反应能力已大大提高,救治方案日臻成熟,成为省内呼吸重症领域的生力军。目前,团队平均年龄30岁左右,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这是孙文青为之欣慰的。他一直强调,重症医学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每一次救治的成功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奉献是团队共同的习惯


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要有优秀的领头人,技术高超的成员,更有一种属于这个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集体荣誉感。


在这里,每个人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无比热忱,但每天面临急难险重的任务,难免身心俱疲,当记者问到团队每个人,当自身专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是否想过换一个岗位,“从未想过”——这是他们坚定的回答。“我们不单是在抢救一条生命,更承担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每次竭尽全力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虽然非常辛苦,但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是其他工作无可比拟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呼吸监护病房主任周明香的话代表了团队成员的心声。


历经每一次紧急驰援、危重救治,团队所有人都会不计付出地努力,无私奉献,甘之如饴,而平时早已准备好随时可以拎走的行李包就是见证。孙文青从上海进修回来第二天就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的第一线,重症医学科、综合内科、东院急诊科副主任孙莹曾经从美国学习归来的第二天就加入到了对H7N9患者的救治工作中……2010年的大年三十下午,已经下了白班的刘春利医生顾不得回家就加入到又一例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几个小时的置管操作始终保持一个姿势,从病房出来那一刻他就瘫坐在地,窗外鞭炮阵阵,回家路上已空无一人。“到家已是凌晨,饭菜摆满一桌却无人动筷,家人都在等着我……”说到这里,现任呼吸监护病房医疗专业组组长的刘春利眼睛里饱含热泪。他说,虽然辛苦,但我们肩负挽救患者生命的重任,我很自豪。


对于疫情,团队面临被传染的风险。进入病房就需进行防护,厚重的防护服让大家工作一会儿就全身冒汗,而护士们每班一穿就是四个小时。口渴、疲劳、头晕脑涨考验着身体,但是没有人胆怯退缩。


每一次临危受命,不仅是精神的历练,还意味着生命的付出。那是一个雪夜,团队成员坐车奔赴几百里外驰援救治疫情。途中汽车因为路面湿滑失去控制,车身剧烈摆动,三次撞上护栏,捆扎的绳索断裂,周明香和孙莹不惜用身体紧紧护住上百斤的人工肺设备,腿上被挤压出淤血。那一刻,她们没有多想,只考虑到这个机器就是患者的生命。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这支团队对待任何一个危重患者,都饱含亲情的温暖。科里曾经收治过一位全身只有眼球能动的脊髓炎患者,家人要求撤掉呼吸机。面对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孙文青、周明香、孙莹和郭鹏不忍心放弃,毅然决定轮流为患者捏“皮球”(简易球囊面罩通气),一分钟16~20次,这样一捏就是三天,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四个人,三天,七十二小时无间断操作,映射出强烈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敬畏。


“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家属是不允许进入陪床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护士长杨汝燕这样说,由于患者处于隔离状态,身心非常脆弱,护士不仅要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更多的是床前的陪伴和心理的疏导。用一片赤诚之心,将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是构建和谐融洽医患关系的最好印证。


敬业是团队最高的荣誉


毫无疑问,一个又一个重症患者的康复,一次又一次与急危重症抗争的胜利,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最高褒奖。


孙文青和这支重症医学科团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得到了地方医院的称赞,也受到了省卫生计生委肯定。在今年5月省卫生计生委致省胸科医院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5位同志不辞辛劳,圆满完成了技术支持任务。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湛的医术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的高度评价。在此,谨对你院和5位同志给予全省卫生应急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支团队,敬业奉献的精神已然融入到工作的点点滴滴。有的医生带孕接诊,有的医生因为紧急救治任务推迟婚期,有的医生即将成为父亲还奔赴第一线……所有的医护人员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


摄影
郝金刚


编辑/发布
张乐群
微信号:sdwsjszz
投稿地址:sdwsh-008@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955484
长按二维码,识别后关注本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