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山东卫生计生”可以订阅哦!
骨质疏松
的发生无声无息,往往到了骨折患者才知道痛苦,所以,骨质疏松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沉默的杀手”;同时骨质疏松又伴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上升。已有研究数据显示50-59岁的人,发病率为10%,可到了70-79岁的人,发病率增加到54%。然而,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是骨折致残及引发的并发症会导致高死亡率。为此,骨质疏松也被称为“会致命的岁月痕迹”。
预防骨质疏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毕生的功课,但人生不同阶段预防重点也应有所侧重,同时也应提高科学认知,避免踩中误区。
预防“骨松” 还得从娃娃抓起
骨质疏松的发生主要是骨量的严重丢失。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
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年轻时存得越多,到老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人的一生中,存“骨量”和“节流”骨量工作是有所侧重的。
1
20岁以前:多补钙和维生素D
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是骨骼发育的快速时期,人体需要大量的钙来满足生长需要。为此,医生建议,孩子在这些时期要多喝牛奶、额外补充钙片、维生素D和运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宝宝在幼儿事情除了喝奶(母乳或者奶粉),家长还是要注重孩子钙的补充和多晒太阳,更有利于宝宝的骨骼生长。
2
20-29岁:养成好习惯 烟酒会“耗”骨量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与年轻人无关,其实并非如此。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的峰值骨量。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少运动、营养摄入不均衡、过量烟酒和咖啡等,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还会加速损耗已“储备”的骨量。
3
30-39岁:减少骨量丢失 营养均衡摄入
到了这个年龄段,人的骨量就开始丢失。日常除了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大程度减少骨量丢失,同时还要注意钙、维生素D的营养摄入。
尤其是女性,现在晚婚晚育的女性较多,生完孩子后母乳,受雌激素变化的影响,会叠加此年龄段钙的丢失。为此,建议产后妈妈们(特别是出现骨头痛的)每天补充钙片2000个单位,坚持半年,同时也应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
4
40-49岁:当心慢性病 “节流”骨量丢失
人到这这个年龄段要开始注意预防慢病的发生了。慢病也会导致骨松的发生。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对骨头有保护作用,一旦得了糖尿病,胰岛素发生变化而骨头也会受影响。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到8年就会出现骨量丢失,骨质疏松比正常人高发2-6倍。
糖尿病及糖尿病治疗药物会降低患者骨密度。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可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导致骨吸收增加,从而降低了骨密度。同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会导致骨量减少。
另外,高血压会降低患者的骨密度。高血压患者钙排泄增加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为维持钙平衡,骨矿盐动员增加,导致骨密度降低。
5
50岁以上:密切关注骨健康 预防骨折
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会出现骨质疏松,而男性则一般都在65~70岁出现。而骨质疏松并非仅靠自我感觉则能发现,所以中老年人不到骨折这一步不会发现。中老年人如果发现自己身高缩短两公分以上,或者生活中连拖地都痛就要警惕并积极接受治疗了。
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应定期去具备双能X线吸收仪的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助于了解您的骨密度变化。吴文建议,除了筛查和及时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规范治疗和防止老人跌倒都是非常关键的。
医学指导
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吴文
资料来源:信息时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