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基层首诊——一键打通你的“任督二脉”

来源: 健康湖北/hbwsjs

    今天,先给大家讲三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也许看完之后,您会觉得,现在看病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好的变化,正在身边发生。

故事一


“隔空”诊断,跨过蜿蜒山路


     7月4日上午11时许,郧西六郎乡陆家坡一组村民廖宗秀在家突发胸闷、胸痛、头晕,被紧急送到乡卫生院。
六郎乡卫生院医生俞刚成接诊后,初步判断她为心脏方面疾患,立即行心电图检查。10分钟后,俞刚成拿到心电图诊断报告。
此时,远在60公里外的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任明霞的电话也正好响起:“俞医生吗,廖宗秀需要立即用药,等她的病情略微稳定请立即转我院救治。”放下电话,俞刚成就着手联系救护车转运,下午2时,廖宗秀就顺利接受到县医院的治疗。


     六郎乡地处偏远,以往由于山高、路远、卫生院人才匮乏,村民得坐上半天班车到县医院看病。3年前,乡卫生院与其他4所卫生院一起被县人民医院“托管”,组成郧西县首个医联体。

于是形成了一套“互联网+分级诊疗”的诊疗服务模式。县人民医院建立县级放射、心电、检验“三大”远程诊断中心,实时网络在线诊断卫生院患者检查结果。廖宗秀的心电图诊断报告便是由心电远程诊断中心分别传送到俞刚成、任明霞手中的。




故事二


绿色捷径,抢出生机舒缓负担



     7月3日,洪湖40岁的吴先生突感胸痛难忍,在洪湖市人民医院被诊断为胸腹主动脉夹层,需要紧急实施手术拆除血管中的“定时炸弹”。该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红与团队马上着手联系医联体上级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急救方案迅速形成:打开绿色通道,上转武汉。

     但吴先生的妻子流泪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这手术费很难凑齐!“先救人要紧,费用我们一起想办法!”刘红安慰道。经妥善处理后,吴先生被推上120救护车。
     术后,吴先生和家属才得知,治疗费用医院减免了50%。抢救当天,手术室已全部排满预定手术,医院紧急将一台择期手术推迟,开辟医联体转诊患者抢救绿色通道,并先救治、缓付费。
昨日,吴先生又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转回洪湖人民医院进行术后康复治疗。


     两年前,协和医院托管洪湖人民医院,组成紧密型医联体。截至目前,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惠及洪湖患者1000余人次。“洪湖首诊、疑难上转、康复回家”,已成为当地百姓就医的捷径。




故事三


治疗“下沉”,把慢病交给社区


     家住武汉汉阳观澜御苑小区的59岁李文兰,最近赶起了“时髦”。

     “瞧,我也有可穿戴设备!”李文兰指了指腰间的远程心电监测仪。18日,她感到胸闷,在沌阳街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为她“穿戴”了这个特殊设备。远程心电监测仪内置SIM卡,自动采集心电图信号,并通过无线网发送到医院的心电监护网,实现心脏病的实时监护。
     “系统支持200人同时在线,尤其是针对房颤、心律失常、心梗病人,可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失常信号,发出警报。这时,社区医生就会提醒病人迅速就诊。”武汉市第五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洪李锋说。

     将慢病“下沉”到社区,将疑难杂症“上传”到大医院,5年前,武汉市汉阳区唯一一所三甲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建立区域医联体,对辖区内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直管”。
     医院、社区双管齐下,各负其责。医院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与并发症筛查,制定个性化治疗与管理方案,社区全科医生负责方案执行、日常随访和健康教育。医院与社区建立协调机制,实行双向转诊,将已确诊的慢病患者首诊留在社区。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犹如一座座海中孤岛,信息不共享,造成患者反复检查;反复投医,患者在各大医院间疲于奔命;转诊无机制,依靠医生间单线联系,耽误有效治疗时机。


    医联体打通区域间不同层级医疗资源,信息共享、畅通转诊,百姓降低费用、减少奔波。基层首诊、疑难上转的有序就医格局逐步形成,给百姓带来改革的获得感,为破解就医难带来信心。




(来源:湖北日报)

前期【基层】回顾:


【基层】为你而来!今天你们都是小公举~

【基层】看!咱孝感城市公立医院这样干!

【基层】应急演练!医学救援显身手!

没想到医院宣传工作可以这么做!

“我服务你健康”——公共卫生宣传月来啦!

免费婚检!新婚夫妇的专属福利千万别错过!



  主管: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计生宣传教育中心


长按二维码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