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产妇“坐月子”丧命!悲剧不止一例,而你还在这么做!

来源: 卫生计生服务/tcswjwgzh

亲们觉得热吗?当然,现在可是三伏天呀……可是,有些人却长衣长裤,不开空调不开风扇,还盖着厚棉被!小编看了一个新闻后,震惊之余更多的是痛心:山东淄博一名年轻产妇“坐月子”丧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旧观念不改,悲剧也会不断重演!



7月9日,一名年轻女子被家人送到山东淄博临淄区人民医院。送来时,急诊科医生发现这名女子呼吸急促,体温已经高达40℃以上,无法正常与其交流,是中暑最严重的状态:热射病。


然而这么炎热的夏季,女子却依旧长衫长裤。女子的家人解释说,因为她刚刚生了孩子,现在正在做月子,所以必须得穿厚一些。此外,女子坐月子这几天,虽然天气炎热,但为了不让女子落下“月子病”,将来“怕冷怕风”,他们坚持不开空调、风扇,还让她盖着被子


经过检查,女子的心脏和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鉴于女子情况危急,医生全力抢救,可是女子的情况太严重,最终,没能挽回女子年轻的生命。



哈哈

这样的悲剧

远不止一例……

1



2010年7月

潍坊一产妇凌晨被送到医院抢救。当时,产妇脉搏细弱、神志模糊、血压偏低,处于重度昏迷状态。据她的家人介绍,当天是她生完孩子第六天。为了避免受到风寒,家里室内平均温度在36℃左右,产妇的头脚都捂着,身上还穿着秋衣秋裤。最终,由于中暑严重,该产妇不治身亡。


2015年8月

家住上海奉贤区的一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出现中暑现象,因为家里处置不当,产妇情况十分危急。随后,产妇被送到医院救治,最终经抢救无效身亡,留下了出生刚十天左右的孩子。


产褥中暑的常见原因是由于旧风俗习惯怕产妇“受风”而要求关门闭窗、包头盖被,使居室和身体小环境都处在高温、高湿状态,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而出现高热、意识丧失和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中暑表现。


重度中暑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在几小时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遗留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后遗症。


坐月子的奇葩事


关于产后护理,为什么中西方差距这么大?

外国人生完孩子,三个小时就可以出院了,而我们要坚持民俗“坐月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与西方的人的体质完全不同,老外看起来人高马大,饮食上,我们中国人习惯吃五谷杂粮等碳水化合物,但老外多以牛羊肉为主,因此在体质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差异。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的体质普遍要弱一点。


所以“坐月子”是有必要,但是中医从来没有说过坐月子不让洗澡,不让出门,只是让孕妇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由于公共教育的长期缺失,坐月子逐渐变成了一种曲解的弊端。现在是时候这些陋习画个句号了!


 陋习一 


传统习俗诠释:生孩子过程中全身骨缝都会被打开,风邪易钻入骨缝中,给产妇留下身体疼痛病根。因此,月子里身子要捂得严严实实,并封住家里门缝窗缝。


现代医学诠释:不论冬夏家里都应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衣着也应根据季节变化注意增减,避免体温升高中暑进而引发高热抽风。特别提醒产妇身体不能直接吹风。


 陋习二 


传统习俗诠释:产妇在生产时消耗了大量精力和体力,体质虚弱,筋骨松软。不能过早坐起来,即使坐起来也不能下床活动,否则日后容易身子骨弱。


现代医学诠释:产后较长时间不活动,易使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及肠粘连,特别是剖腹产产妇。同时产后盆腔底部肌肉组织也会由于缺乏锻炼而托不住子宫、直肠或膀胱,导致膨出。适时适度活动,可促进子宫、直肠和膀胱功能尽快恢复。


 陋习三 


传统习俗诠释:鸡蛋补血,滋补身子。吃得越多越好,产妇元气恢复得越快。


现代医学诠释:鸡蛋含有丰富蛋白质和十八种氨基酸,可促进乳汁分泌。但不宜多吃,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加重肝脏及肾脏负担,每天2个即可。


 陋习四 


传统习俗诠释:月子里刷牙漱口会动摇牙根、伤及牙龈,造成牙齿过早松动、脱落。


现代医学诠释:不刷牙漱口反而易形成牙菌斑,在细菌作用下发酵产酸,致使牙齿脱钙形成龋齿或牙周病,引起口臭、口腔溃疡等。切记用温水软毛刷牙,每天三次。


 陋习五 


传统习俗诠释:产妇脾胃虚弱,为避免日后长期胃肠不舒服或易腹泻,最好不要吃蔬菜水果。


现代医学诠释:无肠胃不适的前提下,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凉)大有益处。产妇在月子里容易排便困难,而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蠕动,利于产后通便。以及补充产妇身体康复及乳汁分泌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陋习六 


传统习俗诠释:产妇在分娩后气血两虚,如果在月子里洗澡,会使风寒侵袭体内,导致周身气血凝滞,日后出现身体关节和肌肉疼痛。


现代医学诠释:产后及时清洁身体有效缓解分娩疲惫,避免伤口发生感染,引起毛囊炎、子宫内膜炎等。如果产妇会阴部无伤口及切口,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后就可淋浴。


问题来了,

如何科学坐月子呢?

本则视频约四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文字来源于: 蜀汉 新浪博客、都市快报、丁香医生、生命时报、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