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床是怎么回事?其实是一种病—遗尿症

来源: 医药科普/yiyaokepu


有些宝宝白天很正常,一到晚上就有尿床的现象,而且很多父母刚开始不以为意,还经常笑话和责备宝宝,于是宝宝尿床的症状越来越严重。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一种病哪?遗尿有时是心理因素,有时是一种疾病,所以我们不能小瞧“遗尿”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遗尿”的小知识吧!

遗尿症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

大多数宝宝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

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宝宝在夜间睡眠中,小便不受控制的排出的一种状况。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23%):

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国外报道,74%的男孩和58%的女孩,其父母双方或单方有遗尿症的历史,在双胞胎、单卵双胎兄弟同时遗尿的要比双卵双胎高出2倍,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2、心理因素(15%):

家庭发生变故,长期遭受父母打骂,黑夜恐惧受惊,精神紧张,均可导致孩子遗尿。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3、睡眠过深(15%):

这是一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小儿常常在睡前玩的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唤醒,也多在梦境中尿床。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

4、膀胱功能成熟延迟(10%):

有些患遗尿症的小儿的膀胱容量较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这是由于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它就收缩排尿了。有人曾经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和膀胱B型超声检查,发现遗尿症患儿的膀胱容量比正常人少30%~50%。

5、儿童性格特征(5%):

迄今,虽然尚无足够证据说明,遗尿与儿童的性格之间有明确的关系。但是,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的性格特点。此外,遗尿患儿可由于遗尿,自己感到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他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逐渐形成羞怯、自卑、孤独、内向的性格。

6、排尿习惯训练不良(10%):

父母训练不到位,或常在晚上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等这些都使幼儿对排尿产生恐惧,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7、遗尿与睡眠的关系(5%):

遗尿症患儿与睡眠:经过对此类患儿做睡眠脑电图检查和多导生理仪描记,发现尿床都发生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阶段。此时,幼儿正处于深睡之中。

分  类

1、按发病时间分:

①原发性遗尿:是指出生后一直尿床者,约占遗尿儿童的70-80%。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遗尿,绝大多数是属原发性遗尿症。

②继发性遗尿:指患儿在5岁以内,曾有一段时间(约3~6个月)不尿床,尔后再发生遗尿者。约占遗尿儿童的20-30%。

本症通常可自愈,随年龄增大后遗尿消失,大多数在8岁以后就停止尿床。

2、按遗尿时间分:作为遗尿症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不严格的。

夜遗尿症(俗称尿床)和昼遗尿症。昼遗尿症患儿在白日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障碍等症状,在夜间肯定也遗尿,所以这只是一种习惯叫法。昼夜均有遗尿的患儿如不及时治疗可推迟到成年而不消失。

3、按发病原因分:

(1)功能性遗尿: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不自主的排尿,并且遗尿为唯一症状者。

(2)器质性遗尿:因神经系或泌尿系器质性病变而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的不自主排尿现象。

其中原发性遗尿一定为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尿可为原发性遗尿或继发性遗尿,故有原发功能性遗尿和继发功能性遗尿之称。继发性遗尿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是器质性的,出生即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遗尿只能称为器质性遗尿,无原发、继发之说。

遗尿治疗

对于有遗尿的宝宝,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时治疗,根据临床医生的诊断对症用药,家长切不可随意乱用.

对遗尿儿童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一、行为疗法

1.减少膀胱容量法

遗尿的孩子应从下午4点以后就不再吃流质饮食,少喝水。临睡前尽可能排空膀胱内的尿液。

2、鼓励法

从治疗第一天起,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比如宝宝未按时 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一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3、声音叫醒法

从治疗开始起,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前30分钟至1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

4、膀胱功能锻炼

告诉孩子白天要多吃流质的东西,多喝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1至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二、药物治疗

1.服用氯丙咪嗪:采用小剂量氯丙咪嗪配合治疗。其作用机制是该药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膀胱容量扩大,并可刺激大脑皮层,使患儿容易惊醒而起 床排尿。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个别患儿在治疗开始时,可出现睡眠不安,胃口下降,容易兴奋的现象,一般未经处理约1-2周可自行消失。

2.去氨加压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别名弥凝,适用于夜间多尿型。其用法与用量:睡前口服0.2mg~0.4mg/次。

3.麻黄素:其用法与用量:睡前口服25mg,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同时有兴奋中枢作用,可用于混合型。

4.联合应用阿米替林、去氨加压素和奥昔布宁三联药物是目前认为治疗夜间遗尿症效果确切的药物疗法,适用于混合型遗尿症。以3个月为一疗程,但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并且停药后易复发。

以上药物属于处方用药,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抗抑郁症药,所示剂量为成人用量,小儿应以每公斤体重进行计算。

遗尿宝宝护理

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可减少尿床。

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遗尿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我们认为,对待遗尿症的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遗尿预防

1、合理的生活制度

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逗孩子,不可让孩子兴奋,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注重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是预防遗尿症的基本措施。训练时间最好是在孩子满1岁半以后。如开始训练的时间过早,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反射性排尿的控制机制还不完善,往往会造成失败,这就难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大小便训练主要是采取阳性强化法,每次成功都应立即奖励孩子。

2、对饮食的要求

晚餐后少吃甜食和高蛋白食物,不要过咸,以免引起口渴,晚饭后尽量少喝水和饮料、牛奶等,可吃少量水果。晚饭同时家长应该给孩子以鼓励,并提醒孩子夜间起床排尿。切勿因遗尿而惩罚或责备孩子。

饮食宜忌

1、温补固涩食物:肾气不足者宜食,如糯米、鸡内金、鱼鳔、山药、莲子、韭菜、黑芝麻、桂圆、乌梅等。

2、清补食物:肝胆火旺者宜食,如粳米、薏米、山药、莲子、鸡内金、豆腐、银耳、绿豆、赤豆、鸭肉等。

3、干饭:患儿晚餐宜吃干饭,以减少摄水量。

4、动物性食物:宜吃猪腰、猪肝和肉等食物。

1、牛奶、巧克力、柑、橘:美国学者对小儿遗尿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饮食中牛奶、巧克力和柑橘类水果过量,是造成小儿夜间遗尿的主要原因,其中牛奶过量造成的遗尿达60%。只要停止进食上述食物,遗尿现象几乎可立即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食物在小儿体内可以产生变态反应,使膀胱壁膨胀,容量减少,并能促进平滑肌变得粗糙,产生痉挛。同时,这一变态反应会引起小儿睡得过深,在有尿时不能醒来,导致遗尿。

2、辛辣、刺激性食物: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兴奋,若食用这类食物,可使大脑皮质功能失调,易发生遗尿。因此,在膳食中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白天限制饮水:对于小儿遗尿者,白天不要过度限制其饮水量,要求患儿每日至少有1次随意保留尿液到有轻度胀满不适感,以锻炼膀胱功能。

4、晚餐后饮水多:下午4时以后,督促小儿控制饮水量,忌用流质饮食,晚餐尽量少喝水,以免加重肾脏负担,减少夜间排尿量。

5、多盐、糖和生冷食物: 多盐多糖皆可引起多饮多尿,生冷食物可削弱脾胃功能,对肾无益,故应禁忌。

6、玉米、薏苡仁、赤小豆、鲤鱼、西瓜:这些食物因味甘淡,利尿作用明显,可加重遗尿病情,故应忌食。

以上就是遗尿的小知识了,希望家长对待有遗尿的宝宝必须有耐心,爱心,切不可过于急躁,更不可打骂宝宝,应该对治疗充满信心,谢谢大家收听!


医药科普

微信ID: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健康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