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包治百病!冬病夏治要破除三大误区

来源: 黄石港区卫生计生/hsgwsjs



入伏以来,三伏贴、针灸、食疗等冬病夏治的方法再次受到人们的追捧,甚至被一些人看成包治百病的良方。其实,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证、疗程、后期维持等诸多需要明确的因素。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再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所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目前,冬病夏治泛用甚至滥用的现象极其普遍,而广大患者却对此知之甚少,下面是一些常见误区。


 

不能包治百病

所谓“冬病”,主要指冬天易罹患或易复发的疾病。具体来说,就是阳气虚衰的人,在冬天气候阴冷而潮湿时,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引起气血流畅失常、经脉不通,导致疾病复发,咳嗽、哮喘、风湿、感冒、过敏、鼻窦炎、冻疮、痛经等就是常见的“冬病”。


选择“夏治”主要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然而,同一种疾病,存在不同的类型。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哮喘,因阳气虚衰,寒邪犯肺、痰湿内盛引起的可适用冬病夏治,具体表现为平时有咳喘,并伴有怕冷、体胖,动则气喘,痰多稀薄,这类人群可以在伏天采用穴位敷贴的方法,激发鼓动人体阳气,减轻发作的程度或减少发作次数。但是,因肺气虚损、阴液亏虚引起的哮喘者则不宜用冬病夏治,而当用“冬令进补”,这类人群一般表现为平时咳喘,但痰少、体形偏瘦、口干、舌质红、大便干结。


 

不能一贴了之

冬病夏治是一种综合治疗理念,包括针灸治疗中的艾灸、火罐、推拿,饮食调理等,以调理五脏功能。为了更好地强化敷贴的疗效,可以在穴位敷贴之前,先用艾灸、火罐激发阳气,而不是简单的一贴了之。如果仅仅一贴了之,达不到最大限度地激发阳气的效果。同时,在冬病夏治期间还应配合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等,如果治疗期间进食生冷,有违激发阳气的目的,影响治疗效果。


冬病夏治所针对的是一些慢性病,由于人体正气的恢复需要时间,所以,治疗并非立竿见影。治疗要持续一段时间,做好长期治疗准备,至少到当年的冬天才能初见成效。一旦准备进行冬病夏治,就要坚持全疗程治疗,一般2天~10天穴位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程。同时,在冬病夏治期间,对于穴位局部起水泡,或轻度溃烂要有积极的思想准备。


冬病夏治在经过一个夏天的治疗以后,如果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如发作次数减少,或发病程度减轻,建议坚持连续治疗三到五个夏天,加强疗效;如果在症状部分缓解后就停止冬病夏治,极易造成功亏一篑。


 

不能以防代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预防理念以及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防治并举”,目的是激发人体内在的恢复机能,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所有的医疗行为,不论是中医、西医,其实都是在机体出现平衡障碍的情况下,建立新的平衡,同时维持新的动态平衡。中医冬病夏治、冬令进补,都是为了维持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所谓“阴阳和,必自愈”。但是,这种防治并举的方法不能够代替疾病的治疗,尤其是疾病程度较重的患者,不能仅仅予以冬病夏治,还应该采取综合性治疗。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中医科教授 张明敏

整理/李韵熙 蔡敏

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