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猜测“接盘侠”的身份,不如让我们聊聊这场变革

来源: 21世纪药店/cn21ydb

近日,有媒体称美国医药分销商康德乐健康(Cardinal Health)将作价15亿美元,出售旗下中国药品经营相关业务。据称,上海医药、华润医药及国药控股均有意愿收购康德乐中国,接手相关业务。


对于康德乐为何突然想放弃中国区业务?业内人士有不少猜测。毕竟,近年来康德乐在中国药品流通市场动作频频,从2013年收购广州百济新特药业连锁有限公司全面进军药品零售以来,其在今年3月还收购上海罗达医药有限公司80%的股份,扩大在上海地区的服务终端覆盖面,提高客户服务能力。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康德乐中国做出如此决定?其行为又给行业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分销改革 盈利面临压力


据记者了解,康德乐公司(Cardinal)是美国最大的医药分销商之一,成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俄亥俄州都柏林市。从1993年起,康德乐便进军中国市场,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康德乐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口药代理商及分销商之一,其在华分销业务一直为外界所眼红。


相关数据显示,康德乐中国区2015年业务营收超过30亿美元,2016年则上升至35亿美元,增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媒体关于康德乐退出中国市场的报道,康德乐在7月20日通过官方微信对外发表公告,称“公司正在探索其他的战略可能性,以支持下一阶段的发展”,“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康德乐将保持开放的心态,考虑包括行业内企业、战略性合作伙伴和金融投资者等各种可能”。


虽然在康德乐的回应中,并没有肯定业务出售一事,但也没有对此直接进行否认,由此可见,康德乐在中国的业务将面临变化。


对于康德乐的选择,有消息人士表示,康德乐健康欲退出中国市场,是因为担心中国即将进行的药品分销改革将放慢其增长速度,因此最终选择放弃。的确,国内如今的医药市场改革,尤其是各地正在试点推行的药品采购“两票制”方案,将重构中国药品流通行业版图,对不少医药流通经营企业提出新的挑战。


“众多新政策的落地,可能导致多数中国经销商的利润遭到压缩,未来盈利能力将面临压力,”该消息人士如此表示,“这的确让康德乐等从业者感到忧心,这也是改变他们经营思路的重要考虑因素。”


监管趋严 市场进入低谷


其实关于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经营环境与盈利能力备受压力的话题,业内已经有长时间的研究与讨论,其中,在7月份昆明举办的2017全国药店周上,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更是有详细的分析。


林建宁在药店周上分析指出,随着政策的改变,当下的医药经营企业面临一大市场悖论,就是医药生产工业增速的止跌回稳与流通经营领域备受压力。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长期监测的数据显示,药品生产企业在2016年销售收入增速触底回升,已重回双位数增速水平,2017年1~4月增速更是高达11.1%。


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医药流通领域的增速放缓与挣扎。例如在医院市场,药品销售增幅有所下滑,2016年与2015年年销售规模相比,仅增长7.6%,预计2017年上半年医院用药增长只有7.2%。而在药品零售市场,同样的情况也存在,2016年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约为3375亿元,增速也没达到医药工业的增长水平,仅有8.5%,预计2017年则下降为8%。


据林建宁分析表示,行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与悖论,核心原因还是两票制、控费、一次性评价、零差价等政策的出台与推进,使医药工业开票提高、与下游环节的议价能力提升,从而实现企业利润进一步好转;与此同时,则是流通企业在控费的压力下,销售价被迫下降,从而导致销售额增速下滑。


“预计在2017年,无论是医院、零售药店还是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流通领域的增速在政策的影响下均会有所放缓,最终只有7.6%左右。而且这种情况可能将在未来两到三年长期存在。”林建宁如此预判到。


剩者为王 整合不可避免


作为药品经营企业的高管,北京医保全新总经理李庆福对于医药经营企业的压力与增长放缓深有感触。在他看来,药品经营企业的销售规模虽然持续增长,但经营压力的确如林建宁所说在逐年加大,因此,如果康德乐选择退出中国市场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药品流通环节,控费与零差率的推行已经使药品经营企业感受到不少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行业规范化的提升、成本的持续增长,亦让我们面临更多挑战。”李庆福如此表述。


同时李庆福还指出,在经营压力持续增加的环境下,不少行业高管把处方外流与高端处方药销售看作企业突围的利器,但现实情况却是处方药的外流与销售并不如行业预期般理想,这也导致不少零售企业进入迷惑期。“处方药的销售需要专业的人才与强劲的上游供应链资源,这并非大部分传统药品经营企业的优势所在,同时,处方外流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能为经营企业带来大量的销售规模与利润,因此,现阶段药品经营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医药经营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其实早在2013年新版GSP意见征求稿出台之际便已经看出端倪。当时,武汉马应龙大药房总经理沈熠对于政策的出台,做出了准确预判:“环境的变化导致经营成本的增长,行业的规范压缩企业盈利空间,这些都将使不少从业者退出或者离开,客观上促进行业的整合,企业要在药品经营领域长久生存发展,唯有不断变化,以剩者为王的心态适应新环境。”


在沈熠看来,目前行业处于规范、整合的阶段,企业的销售规模与盈利能力难免会有所放缓,但不可否认的是,医药行业依然是朝阳行业,其总体规模每年依然呈现一定幅度的增长,随着行业规范与整合的逐步完成,剩下的企业将建立巩固的市场基础并拥有广泛的成长空间,从而有机会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药品经营领域的龙头企业。“欧美、日本的全球领军企业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相信行业从业者只要坚持下来,未来的全球领军人物也会在国内企业诞生。” 沈熠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