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在高温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会出汗,这属于人体的自我保护调节,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是,有些出汗是不正常的,比如暴汗、盗汗、顽固性手汗、午时腋下红汗、面部一侧出汗、跻周出汗、阴部黄汗、遇风大汗、小腿出汗、臭汗、黑汗、血汗等。非正常出汗中医称之为“汗症”。
多汗未必因为身体虚
出汗为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如外邪侵袭,营卫失调,阳热亢盛,迫津外泄,阴阳亏虚,汗失统摄;或津血不足,化源匮乏等,皆可引起异常出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液的分泌和排泄有赖于肝卫之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津液之生成、输布、排泄发生障碍,皆足以影响汗液之宣泄,或当汗出而无汗,或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凡此种种皆统称为汗症。
汗症虽然算不上大病,却给生活带来不便甚至痛苦,同时也是身体内部疾病一个不可小视的信号。汗症是内在疾病的外部表现,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疾病、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
长期的异常出汗不但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原有疾病和产生新的疾病,所以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汗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非常复杂,涉及到很多疾病,因此必须明确是功能性失调还是器质性疾病引起;治疗更是要从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原发疾病结合时令全面调摄才可痊愈。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往往异常出汗止了,原发病和体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自汗”由于压力过大】
自汗又称心理型汗症,白领面临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压力,是这类病症的高发群体。更年期的中年人、曾患过动脉硬化或心率衰竭等疾病的老年人也都是自汗症的高发群体。这种心理型汗症患者发病还与夏日气虚有关,夏日汗多,气随汗脱,精神压力大的人暗耗精血,容易导致气虚产生自汗症。
建议经常感到乏力、易出汗、易感冒的气虚患者,可以多注意食补,多食百合、太子参片,不仅可以滋阴,还可以改善睡眠;平日注重调适心态,听些舒缓的音乐改善睡眠质量;多与他人沟通交流,适当出去旅游放松,缓解精神压力。
【“盗汗”隐藏心脏病风险】
盗汗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多为阴虚或气阴两虚、虚阳上浮、心液外泄所致。曾经患过心脏病或隐匿性心脏病的人是盗汗症的高发群体,究其原因乃阴血亏损、精气供血不足所致。
中医认为汗为心热,盗汗常常预示心脏功能亏缺。中老年人半夜里频出虚汗,需要警惕心衰、心脏功能异常。
盗汗患者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汗出之后,当避风寒,以防感冒。这类人群平日应该多注意饮食调节,不宜饮酒,不吃辣椒、大葱、大蒜、生姜等辛辣食物,宜食银耳、枸杞、百合、山药、小麦、蛤蜊等。
【妙招】霜桑叶30克煎水服用,治疗盗汗有良效。或用霜桑叶60克,焙干研细末,每晚睡前用小米汤送服6克。服用10天后,盗汗竟奇迹般消除。
【“腋汗”多因青春期】
年轻人是腋汗症的高发群体,主要是由于青春期汗腺发达。人到了30岁以后,汗腺开始萎缩,腋臭明显减轻。腋汗症不会给患者本身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多数是因为腋下味道过重,在公共场所易尴尬。
建议患者平日里多洗燥,保持个人清洁,在腋下扑爽身粉以保持腋下干燥,或涂抹抗菌药膏,消除异味。
【“手汗”有家族遗传史】
手汗的高发群体也是青年,且多有家族遗传史。中医认为,汗为心液,流汗过多会导致气血亏虚。
因此,建议手汗症患者平日饮食注重补气养阴。手汗严重的患者可进行药物薰洗,日久可见效。普通的病患多用药物治疗,涂抹—些甲醛或者5%的柔酸溶液等止汗药物,辅以食补,宜多食五谷杂粮等对神经有益的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中医如何解决“手汗重”?
手汗虽然发生在手部,但其实和身体里的水分分布状况有关。
中医将体内的所有水分统称为“津液”,主要是指体液,包含唾液、胃液、肠液等分泌液,以及汗液、尿液等排泄液。如果体内失衡、津液失调、代谢不良,就可能发生手汗症。手汗症的患者大多属于“表虚”体质,若再加上情绪紧张,手汗情形会更严重。
手汗症患者最好小时候就要积极治疗,否则长时间出汗、津液流失,久了身体就会虚,变成“阴虚火旺”体质,处理起来难度增加。
“阴虚”的人通常身体水分不足也分布不均,除了手掌冒汗以外,嘴巴、皮肤等其他部份都显得干燥,熬夜也会让手汗加重。
从中医观点来看,手汗症属于多汗症的一种,依据个人不同情形、阶段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食疗等三方面。
针灸
医生对病人针灸的目的是调节神经反应、让神经比较稳定,常用穴道有内关、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等,具调节收敛汗液效果。手汗症患者平时不妨多按摩这些穴位,有保健及舒缓症状功效。
中药
中药则是依据个人体质使用不同药方,例如表虚体质的人须补气、调节津液;容易因为紧张、压力冒汗的人,则可以服用疏肝、安定心神的药材。
食疗
此外,若同时搭配茶饮等食疗,还能强化自我保健。
一般人可能觉得手流这么多汗,代表体内水分应该很多、不缺水,但手汗患者体内的水分分布不均匀,平时更要注意补充饮水。
1. 气虚患者
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多汗的气虚患者可以饮用麦稻枣茶(浮小麦15克、糯稻米根15克、大枣5颗),或取黄芪15克、白朮8克、防风10克、乌梅3颗,视个人口味用600~1200cc不等的水量煮成中药茶饮。
2. 阴虚体质者
若是属于手脚心比较热、心烦易怒、口干舌燥、易盗汗的阴虚体质者,则取麦门冬15克、西洋参9克、莲子6克、红枣3颗,煮成茶水当饮料喝。
3个好习惯助你减少手汗
第一、少吃生冷、重口味的食物
手汗患者多为表虚体质,只要“虚”的状态不要增加,多汗症状自然就会改善。首先就该少吃冰凉、生冷、烧烤、油炸及重口味的食物,同时多喝水、多吃百合及杏仁粉等较滋润的食物,夏天不妨多服用玉屏风散、生脉饮,具敛汗、滋润效果。
第二、晚上11点前入睡,可以减缓手汗情形
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中医说的子丑时,也是身体脏腑、经络系统中的胆与肝运作时间;中医有夜卧则血入于肝的观点,这个时间内放松睡眠,体内血液会自然大量地流入肝胆,肝得到充分休息,可以帮助交感神经不至于过于亢奋,同时改善手汗情形。
第三、勤做养生保健操,可以提高汗液的调节功能
养生保健操必须持之以恒、想到就做,“做10分钟是保养,20分钟有点效果,30分钟效果才会比较明显”。
1.站桩与平甩功
半蹲及平甩的蹲下动作可将气灌入下丹田,进而增加肾气,提高津液分布代谢,进而改善汗液调节。
2.左右转体功法
站立着,身体左右旋转,同时甩手,这个动作可以疏通肝气,帮助疏解紧张压力,使交感神经不至于过于亢奋,可减缓手汗情形。
3.捏脊法
交感神经节沿着脊柱附近分布,在中医观点里,脊柱两侧也是膀胱经经过之处。捏脊柱两排穴位,除了能调理整体经络与脏腑的功能外,还能调整汗液的正常代谢。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九歌(微信号:13714982120)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黄帝内经一聊就懂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本号致力于传扬内经养生之术,《灵枢》《素问》,一聊就懂!
穴 位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学习人体各个穴位的相关知识和健康养生方法。
肠胃调理百科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用中医的方法,让肠安胃和,一起来学习吧。
中医师承|拜名医为师,考执业中医
官方授权招生 | 广东省中医药局行政支持
三年出师,一年实习,第四年考证!
面向全国招生,每月两期公证!
圆民间中医人的持证行医梦!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行报名学习
点『阅读原文』进入报名学习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