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的新进展

来源: 上虞中医院肿瘤中心/syzyyzlzx

中医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的新进展

中医辩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的研究治疗


 

(一)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管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心慌、四肢麻木、面红、烦躁、失眠等,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性疾病。

且动脉血压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病可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血管壁改变,高血压是脑卒中(脑更死和脑出血)、冠心病、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肾小球梗死肾衰)的致病因素,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是高血压的最常见并发症。

在中医文献史料中没有高血压,病名的记载,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多种中医病证相关,高血压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耳鸣、不寐等范畴,心、脑、肾病变者属于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范畴。

(二)病因:高血压病因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有关

①情志失调,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情绪波动较大,过度脑怒及恐惧肝气大疏,日久郁而化火,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或长期忧思劳神过度或期盼太高,所愿不遂,导致心阴暗耗,心神失养气血失调发为本病。

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多食肥甘厚味,酒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至湿浊内生,湿浊蕴久化热,热灼津液成痰,痰浊阻滞经络,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失常,清窍失养或痰热上扰清窍而发为本病。

③内伤虚损,如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或房事劳欲过度,均可导致肝肾精血亏虚,阴不敛阳,肝阳偏亢。虚风内动而发本病。

(二)病机,病理变化主要为阴阳失调,阴虚阳亢,高血压病变部位在肝、肾、心、脾,其中以肝肾为主。

病理表现为脏腑阴阳失调,心肝阳亢与肝肾阴虚互为因果,病理中心为“阴虚阳亢”初期阳亢居多,久病阴虚为主,后期阴损可及阳。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为主,四者相互联系风火源起于肝、肝阳上亢可化火生风,或者肝肾阴虚火旺、阳亢于上,肝风痰火升腾,冲激气血,可见气升血逆,甚至阻塞窍络突发昏厥卒中,若风痰入络,血瘀络痹,可致肢体不遂,偏枯,或因心脉瘀阻,而见胸痹,真心痛。

二、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持久积聚所致的疾病,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正常情况下,肝脏所含脂肪约占肝湿重的2%~4%,当肝细胞内脂肪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含脂滴的肝细胞超过肝总细胞的5%时即为脂肪肝。

目前我国成人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9%,男女之比为2.19:10。非酒精性脂肪肝愈后良好,极少发展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酒精性脂肪肝若持续饮酒可在数年内出现肝硬化。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属中医“胁痛”积聚  湿浊,“痰湿”“    ”等范畴。

(一)病因:

文献报道大多认为与七情郁结,饮食所伤,酒食不节等导致肝脾受损,感受湿热疫毒是形成肝炎后脂肪肝的重要原因。

①禀赋不足:素体肥胖之人,脾胃之气多虚,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内聚而成痰湿。所谓“肥从多痰”易于罹患本病。

②饮食不节:长期饮酒,过食肥甘炙食,积湿生热,损伤脾胃,肝脾气机阻滞,酿生本病。

③七情所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郁怒伤肝,木横侮土,致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蕴络脉痹阻而生本病。

④体虚邪留,感受湿热疫毒,病久,痰浊湿热留恋,肝脾受损,或久病失治,或年老体虚,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或痰湿蕴久化热伤阴,阴虚则虚热内生,热煎津液为痰,布于肌表,或于血脉,每加重病情。

(二)病机

病变主脏在脾脏、肝脏,累及于肾;病理因素为痰、湿(热)瘀。饮食不当,痰湿内生或性急易怒,木旺无土,或湿热留恋,脾失健运,或素体脾虚,健运失司,水湿不化,聚为痰湿,痹阻肝络,而为本病。

病程日久,痰浊内盛,浸淫脉道,阻塞经脉,可导致血行瘀滞,肝肾阴虚,精血虚衰痰瘀滞留,可形成本病。

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使体内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本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在环境因素的触发下发病。

按照一九九九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糖尿病的资料,其病死率已居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位,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非传染性疾病,二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1.57亿,而是每年还以千分之一的速度在增长,二00五年为3亿。

我国目前约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预测将成为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二0一0年可能达到6300万,故糖尿病患者总数将居世界各国之首位。

中医学把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风消”等病名文献记载。金“刘完素”《三消论》将本病分为“消渴”、“消中”、“消肾”统称为三消。

(一)病困:

本病多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致病。

①素体阴虚:五脏虚弱,先天禀赋不足的体质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若素体肾气虚赢,精无所藏,精不化气,五脏失养复因调摄失宜,肾不固摄,精微不注,发为消渴。

②饮食失调:形体肥胖,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 消耗津液,发为消渴。

早在《素问·奇病论》即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病。

③精神刺激,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失调刺激,如肝气郁结,疏泄失常,郁而化火,火热炽盛,上灼肺津,中消胃液,下耗肾阴而致消渴病。

如思虑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亦可致消渴发生,心境愁郁,内火自然乃消证大病。

④房事不节,劳欲过度,房劳太过,肾精亏损,虚火内生,上蒸肺胃、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于肾”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外台秘要·消渴》中讲到“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⑤药石所伤:阴精受损,长期大量服用温燥壮阳药物,或久病误服湿燥之品,致使燥热内生,阴精受损,发为消渴。

⑥外感六淫、毒邪侵害,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旁有脏腑,耗伤津液,亦可导致消渴病。

(二)病机:

①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继而导致血瘀,由于燥热内盛,伤神耗液,或肾阴不足,水亏火旺,消灼肾阴,形成了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

②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胃、肾,但以肾为关键,燥热在肺,肺燥津伤则口渴多饮。

上消:热郁于胃,消灼胃液,则多食善饥。

中消:虚火在肾、肾精亏虚,肾失封藏,则尿多而浑。

下消:虽然肺、胃、肾三脏重点不同,但互有影响如肺燥伤津,津失疏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盛者,既可上灼肺津,又能下耗肾阴,而肾阴不足,水亏火旺。亦可上炎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同病,多饮、多食、多尿兼见。

③病人可致阴伤气耗,甚则出现阴竭阳亡之变,本病迁证的,阴伤及气,可见气阴两虚,进一步气虚及阳可为阴阳两虚,或肾阳虚衰。

若阴津极度耗损,阴不敛阳,阴虚阳浮可见头痛、目赤、烦燥、唇干舌红,目眶内陷的严重证候,甚至出现昏迷,肢冷、脉微细欲绝等阴竭阳亡的危象。

④阴虚燥热,常见变证百出,消渴病久,阴伤气耗,每可导致脏腑气血,经络多方面的病变。

如肺失滋润,肺燥伤阴,瘵虫乘虚侵袭而成肺劳或因消渴病久,肾阴亏损,水不涵木,精血不能上乘耳目,可致白内障、雀目、耳聋等疾,如气营两虚,燥热内结,脉络瘀阻,则蕴毒酿成疮疖、痛疽;阴虚阳亢,内风暗动,炼液成痰,风痰阻络,或蒙蔽神机,可见中风、偏瘫、病久阴伤极阳、脾肾衰败,不能化气行水,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心脉痹阻而胸痹,见心悸怔忡,胸痛阴阳两虚,肾络瘀阻,则出现水肿、阳痿、癃闭等,若皮肤瘙痒,溃疡等多种疾病,若肾阳衰败,水湿泛滥,浊毒内停,上凌心肺,则见心悸气短,喘息不能平卧。少尿,全身水肿等危候。

四、高血脂:

高血脂是指血脂异常代谢紊乱,即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的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近年来血脂异常升高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等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

本病属中医的“眩晕”、“胸痹”、“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的病证。

病因:多食肥甘厚味食物,缺少运动,使人体吸收的热量与脂肪远远超过自身需要的标准,多余的脂肪堆积于人体血管之中而发生本病。

一、概述: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抗争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发展的一门临床医学。

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心病、头痛、蛊病,等病名记载,周代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春秋战国时期之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坚实基础,张中景、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等历代名医巨擘的学术造诣使中医学流光溢彩,熠熠升辉。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时代在发展,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自身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苍海桑田,冰川消融,工业废气、环境污染、寒温相迥,六气变幻,药物出新病毒变异,饮食更换起居无时,竞争日烈,恬淡难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疾病发生了巨大改变,呈现在中医药爱好者面前越来越多的难题;研究者必须以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的原则去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辩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和核心。

辩证的过程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是决定治疗的前题;它是对病变本质的揭示而不是简单的症状罗列和归类;它是从观念出发,对病变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辩认和识别,而不是对症状的分析和比较,它是在恒动观的指导下,对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证候进行具体情况分析,而不是根据当时表现得出一个固定不变的辩证结论。因此,正确辩证是治疗的前题。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由筋脉皮肉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体内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脏器,它们相互滋生、依赖,共同来完成人体对五谷的消化吸收以及气血、津液的生成与疏布,协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平衡,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四种病的病因、病机受病邪侵害的脏腑均相同,经研究应把四种病统一纳入临床进行辩论治疗,在本文中四种病简称为“四证”,诱发“四证”主要有四点⑴饮食环节;⑵食而不净;⑶房劳过甚;⑷缺少锻炼。

⑴饮食不节:生活水平太好过食肥甘厚味酒食燥热之品,营养过甚超过了人体需要的标准,使多余部分长期滞留体内而致病。

⑵食而不净:冰川消融,工业废气污染环境,粮农、菜农、果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长素,养殖商给猪、牛、鸡、鱼大量畏食含有添加剂、激素等化学合成饲料,经消商给熟食加工制品参加一些不规范的添加剂,人们长期食用如果消毒处理不当难勉一些残留的有害物质随食品进入人体长期停滞而破坏,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致使诱发“四证”。

⑶房劳过甚:社会开放发展较快,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安逸、萧条、闲暇之余过度贪欢损伤肝肾,致使精亏血虚,肾气衰败“四证”诞生。

⑷缺少锻炼:现已进入现代化时期,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各种行业都由高科技机械化代劳,人们缺乏体力运动,代谢失常,使人体内多余的油脂及有害物质排不出去,长期堆积体内五脏六腑及血液中,使人体气血流通不畅致使痰、湿生成阻塞三焦,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现象。

《血证论》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靠气、血来维持的,依据“四证”的临床证状,研究分析应统一归纳为血液疾病,以“血瘀血稠”,气滞最为突出。

中医理论指出“主方用药的原则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因此治疗四证要以“活血化瘀,理气消滞”为主要治法。

要达到活血化瘀理气消滞的治疗目的,必须扶阳。

因为阳气是生命之所需,社会之所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说明了“阳气”对于人身而言,它是维系生命的根本,其重要性就与自然的天与日一样。

《阴阳学说》指出“血为阴,气为阳,阴静而阳动”充分说明人体血液能正常运行于周身完全是依赖气的推动。

为了快速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做到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理气消滞而不伤气,扶阳而不伤阴的技术准则。

处方:红花 、桃仁、苏木、三七、茜草、丹参、地龙、水蛭、川牛膝、丹皮、川芎。麻黄、桂枝、干姜、黑附子、五灵脂、香附、生山楂、通草。茯苓、白术、车前子、冬瓜皮、桑皮、草决明。当归、白勺、人参、熟地、生地、炙黄芪、炙甘草。

方中:红花 、桃仁、苏木、三七、茜草、丹参、地龙、水蛭、川牛膝、丹皮、川芎,活血化瘀消栓。

麻黄、桂枝、干姜、黑附子、五灵脂、香附、生山楂、通草,扶阳理气消食导滞。

茯苓、白术、车前子、冬瓜皮、桑皮、草决明,利水渗湿,清肝明目。

当归、白勺、人参、熟地、生地、炙黄芪、炙甘草,养血补气,滋阴。

以上配方相需相使为用,共同达到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理气消滞而不伤气,扶阳而不伤阴的临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