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Autumn
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古人总结了典型的物候现象,帮我们感受立秋的到来。中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立秋之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今年8月7日是立秋,暑热还一时难消,但是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起来。
立秋饮食养生清暑养心
虽然立秋后气候有逐渐转凉的趋势,但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饮食上当延续暑天饮食,平时可以多吃些薏仁粥、荷叶粥、凉拌苦瓜等消暑健脾的食物。
但要注意,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少吃西瓜、梨等性味寒凉的食物,多食可能会伤及脾胃。
刚刚立秋,天气仍然酷热难挡,暑气旺盛,最容易伤心,不少人出现了烦躁、失眠、恶心欲吐的情况。为此,专家推荐了以下几款药膳,读者朋友不妨一试。
莲子百合汤
做法:莲子15克、干百合15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将莲子去心,与百合同放在砂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至莲子肉烂,再加入鸡蛋、白糖。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
功效:补益脾胃、润肺、宁心安神。
雪梨银耳汤
做法:雪梨1只,水发银耳30克,贝母5克,白糖适量。将水发银耳去根、去杂洗净,撕成小片;将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块。将银耳片、雪梨块、贝母、白糖同放在炖皿内上笼蒸30-40分钟,取出,即可装盘食用。
功效:滋阴清肺、消痰降火。
贪凉小心中阴暑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虽说立秋以后,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但并不意味着气温马上会降下来,人们还会经历一段高温湿热的气候煎熬。专家表示,此时暑气还未消退,养生尤其要注意清热解暑,小心“阴暑”伤身。
最近来医院看病的有不少市民因为贪凉导致浑身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关节酸痛而前来就诊。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阴暑患者。以前我们所说的中暑多是在烈日下劳作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中暑是因为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这种中暑中医称之为阴暑。
立秋要防止中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体的毛孔是张开的,如果突然受凉,毛孔便会骤然关闭,时间长后会引起排汗机能迟钝从而中暑。立秋后一段时间,天气依然十分炎热,许多家庭和公共场所都开着空调,若温度调得很低,长此以往,会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另外,立秋时节,常常会遇到台风降雨,突然降温,受到阴寒之气侵袭,也是诱发中阴暑的原因之一。因此,预防阴暑的发生,关键是不可过于贪凉。
立秋起居早卧早起与精神调养
中医上讲,秋三月——阴气始起,早睡早起。所以在起居上宜早卧早起,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立秋后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秋季,天干物燥,人们容易感到烦躁,情绪不太稳定,容易导致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一定要保持开朗的性情,让自己快乐起来,多和别人交流,平心静气的对待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