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立秋撞上三伏天,养生谨防“秋老虎”!
今年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还很难消。养生专家提示:“秋后一伏热死人”,此时节,市民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预防感冒着凉。
1、立秋养生---收敛阳气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
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可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
2、立秋养生---养肺护肝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攘外平内全靠肝,相当于西医的解毒、免疫功能。而“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一身之气,皆出入于肺。攘外平内之后,就要治理。管理自身、养生不能不靠肺。
肺属金,而秋季大地一遍金黄,故肺主秋季。另外秋季主收,燥为秋季之主气,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而秋天属金,金克木,所以秋天这种气会抑制你的肝气、肝血的生发。肝开窍于目,所以这时候呢眼睛的视力就会有所下降。应该注意护肝早睡,早起。
3、立秋养生--防中暑
中暑是指机体产热和散热机制失衡后使人体中心体温升高导致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障碍或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症状。重度中暑十分危重,死亡率高,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的人,是发生中暑的主要群体。此外,体弱身虚、皮肤功能差的群体也是发生中暑的重要群体,所以预防中暑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提高皮肤散热功能 人体的散热不外乎皮肤发汗、呼吸和排泄三条途径。皮肤散热是主要渠道,如果这个途径出现故障,发生中暑的概率会大大提高。汗腺功能、皮肤毛孔的开合能力可以通过运动提升,皮肤受损,如大面积烧伤、瘢痕皮肤者应尽量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四季坚持洗冷水澡可以提高皮肤功能。
不可贪凉 古人云“心静自然凉”,意思是心浮气躁而产热,身热而躁动,恶性循环。心静之时,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基础代谢降低,产热减少,可以减少中暑的发生。因此,守生养性是三伏天必备的重器,可以预防中暑。还有三伏天不可贪凉,避免过食冷饮、久驻空调室、睡觉久吹风扇等。
做好热适应 今年热期长、热得早、热得快,各地早有中暑报道病例。热适应是人体对自然的被动训练,我们应道经常保持户外作业和训练,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热适应,可有效预防中暑发生。
常备降暑之品 进入数伏后,家中要备上绿豆、西瓜、菊花等果实,促进散热.,藿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药品可预防和早期治疗中暑。切记,易中暑的人群,特别是体弱皮肤功能差者,即使坐在家中不参加体力活动,在高热环境中也可能发生中暑。
4、立秋养生--节气灸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节气灸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
立秋节气灸(穴位贴敷)选穴如下:
督脉:大椎、肾俞、脾俞
任脉:关元、神阙、中脘、章门、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