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顺时养生

来源: 南京市高淳中医院/njsgczyy

以前冬天的时候,不少人手足上长冻疮,一开春就慢慢地自然痊愈。有的医生会建议您在夏天的时候用生姜或者辣椒用力摩擦手足,到了来年冬天,冻疮就不会复发了。这就是典型的“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夏季散发体内的阴霾之气就是体内的寒、风、湿、暑、燥、火,这些邪气是致病的罪魁祸首。中医讲:血遇热则行,经遇热则通,寒遇热则温,湿遇热则散,风遇热则出,火遇热则解,痰遇热则化,虚遇热则壮。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天人合一、因时制宜”及“未病先防”的原则。夏天阳气旺盛,在三伏天达到顶峰,趁此时治疗冬季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一些咳喘、关节炎、脾胃病等,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代名医张璐用细辛、半夏等温阳、止咳、散风的中药,用姜汁调好,给咳喘病人贴敷在相应穴位上,能让他们到了冬天症状减轻甚至消失,由此开创了“三伏贴”的先河。其实,不只是三伏贴,只要依照上述原则,盛夏提前治疗虚寒性疾病,都属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三伏贴”的最佳时间


夏    至:2017年6月21日-2017年7月11日

头 伏: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

中 伏: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

末 伏: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冬病夏治贴敷穴位


1、大椎人体最大的穴位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用幼儿体质虚弱、发热咳嗽,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2、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由于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大家都知道母鸡是大补人体的,可以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是现在的鸡不是自然生长,是靠饲料,激素喂养的,谈不上营养,吃了只会对身体有害。


  所以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

  足三里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等。

  艾灸方法: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艾灸后再按摩,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3、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常用于治疗

  A、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

  B、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C、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各种妇科疾病。

  D、还有就是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不妨试试。


4、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



5、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可以按摩、艾灸疗法。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赶快行动吧。


6、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穴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阙穴。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在。


  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

  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7、补肾首选穴位--太溪


  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时,脚趾会出现麻木感。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的腧穴。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

  如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的肢冷、下肢水肿、分别是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力量大些以脚趾感觉到有麻木为宜,也可用艾灸。



8. 定喘穴,定喘护肺有奇功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容易影响肺主气的功能。三伏天对定喘穴进行艾灸,可以预防冬季哮喘发作。定喘穴又名喘息穴、治喘穴,属经外奇穴,可用于治疗与肺相关的疾病,特别是治疗哮喘有较好疗效。

  定喘穴精准定位: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


9. 膏肓穴,扶阳固卫,使身体恢复强壮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导致的疾病诸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均为慢性疾病。慢性疾病一方面会耗损体内阳气,另外一方面还会耗损气血,导致身体瘦弱,免疫力低下。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膏肓穴是一定不可放过的。膏肓穴不仅能扶阳固表,还能滋阴强身,调和气血。为此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可对膏肓穴施灸。

  膏肓穴精准定位:在胸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10. 风门穴,是防风的一个好手


  到了冬天,风寒比较重。中医认为风邪为百病之长,这是因为风邪可以携带着寒、湿、热等各种邪气侵犯人体,损伤脏腑。

  风门穴具有助肺气宣发,疏散风邪的功效。三伏天灸风门穴可预防风寒犯肺,对于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头痛不止、肩颈酸痛等都有较好疗效。

  风门穴精准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11. 心俞穴,促进气血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阳气不足,阴寒比较重,会导致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仅如此,还会使经络血脉闭塞不通,由此导致背部疼痛。心脑血管血脉不畅,甚至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心俞穴是膀胱经位于背部的穴位,能够理气,可以缓解寒邪阻塞气血运行所致的心痛、胸闷等症。另外,还有助于舒畅心经,促进气血循环,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俞穴精准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南京市高淳中医院第六届“冬病夏治”即将启动

贴敷当天将聘请专家前来坐诊

具体安排近期公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