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长科普:节气养生】处暑祛湿亦防燥

来源: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jx_ctzyy


导读:

 今年8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处暑15日的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乃“止”之意,处暑表示炎暑结束,开始进入秋高气爽和秋燥时期。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凉,暑气退尽秋叶苍”的景象。


处暑祛湿亦防燥

作者/王茂泓

今年8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处暑15日的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乃“止”之意,处暑表示炎暑结束,开始进入秋高气爽和秋燥时期。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凉,暑气退尽秋叶苍”的景象。



《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是对秋季养生的概括。再结合五运六气学说,处暑是四之气的第三个节气,四之气的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为阳明燥金。根据这些特点,处暑养生虽着眼于一个“收”字,但要注意祛湿防燥。

1祛湿先要健脾,防燥重在养阴


处暑时节,一方面万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容易产生内湿;另一方面暑湿仍然较重,暑湿易伤脾,而脾主肌肉四肢,脾被湿困之后,加上之前的暑天消耗,这时最易出现“秋乏”。故缓解秋乏先要祛湿,而祛湿的关键又在健脾。所以在食用赤小豆、薏仁、冬瓜等物祛湿的同时,我们还可吃些淮山、莲子、芡实、扁豆、糯米、粳米等健脾之品。


处暑期间,“秋燥”开始出现,小肠和膀胱功能减缓,故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少吃辛辣发物,增加酸味及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葡萄、西红柿、苹果、猕猴桃等,蜂蜜、银耳、百合、荸荠、甘蔗等养阴之品也宜,但不宜过于寒凉,处暑期间若生食大量西瓜、香蕉等水果易引发胃、肠道疾患。

2、柠檬、百合、腹部按摩,处暑三宝

处暑正是秋收之时,宜以酸味助之。

①柠檬:

性味:酸甘性平。

功效:开胃、生津,化痰止咳,健脾。

针对:咽痛、咳嗽、食欲不振、妊娠呕吐等均有一定效果。

用法:柠檬汁滴鼻可治鼻窦炎;柠檬汁与橄揽油混合外搽能治手脚皲裂。

提醒:柠檬味虽酸却为碱性食品,对于改善现代人的酸性体质十分有益,故为处暑一宝。

②百合: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益气兼利气,养正更祛邪;养阴而能收,色白而能降。

用法:百合40克、粳米50克熬粥食用。

针对:中老年人及病后体虚、烦热失眠者,对于喜食辛辣、经常熬夜伤阴者,更是秋收养生之宝。

 
      处暑乃肺气肃降之时,胃气降则肺气乃降,此时“腹宜常摩”。腹部位居人体中部,五脏六腑多藏于此,全身诸多经脉也循行及汇聚于此。且现代人多食少动,腹中积滞严重。故腹部按摩在处暑期间尤为至宝。一般或坐或卧,两手掌重叠,以肚脐为圆心,适当用力,先逆时针再顺时针方向缓缓按摩各36次,再用两手大拇指从上腹部适当用力往下推,遇到凝滞处多推几次,对改善全身气血的运行大有裨益。  

3、志起居,以“收”为养


      处暑的神补,以“收”为养,主要为“收敛神气”。情绪要逐渐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保持内心宁静淡泊,宽容豁达,方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情志的影响,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性。

处暑的起居,也是以“收”为养,“无外其志”,志乃肾精外用的表现,因夏天耗散太多,此时也要开始收敛,不宜再外放耗散。“无外其志”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①切忌好高骛远,或在诸多事务上太过耗神,要休养生息;

②身体能量需要收敛,第一步是养肺阴,而养肺阴先从睡眠开始,要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以此随顺秋令的特点。

总之,在处暑的时令转换中,关键要收敛神气,注意调整身心,保持情志平稳,才能使肺气清肃,保养元气生机,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相应。 

养生一荐:

祛湿润燥粥

配方:赤小豆50克,百合40克,干银耳15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

功效:祛湿润燥。

适合处暑燥湿相兼时食用。  

柠檬三豆饮

配方:黄豆3份,黑豆2份,绿豆1份打成豆浆,加入柠檬3片同饮。

功效:养阴清热,健脾滋肾,清肝润肺,有助于顺应秋收之机。 

(本文编辑:张颖微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简介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是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省科协主管的省一级中医药学会,以‘博采众长,发展中医,知行合一,服务社会’为理念,主要从事传统中医药的研究、教育、宣传、推广及开发等工作,吸收了一大批有志于传统中医药的优秀中医药人才,目前研究会及其临床基地为更好地使用传统中医药服务社会,致力于现代文明病及疑难病证的研究与治疗。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

联系方式:

电话:15870629583办公室

邮箱:Jxct2015@163.com

地址:江西·南昌  北京西路78号 包装大楼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