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对于老百姓而言,就好像“感冒、发烧”般平常,无非是气色不好,头有些晕,根本不值一提。可正是这“小小”的贫血背后,可能隐藏着“大大”的问题。
别把贫血不当回事儿
《黄帝内经》记载:“精脱者,耳聋……血脱者,色白”、“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倦怠安卧”,这些都是对贫血症状的描述。如果你感觉前段时间身体还不错,而近来却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心慌、胃口变差、睡眠不好;原来面色红润,近来却肌肤萎黄没有血色;平时可以一口气爬5楼,近来爬2楼都觉得气短……这些都在提示你可能贫血了,中医称为“血劳”、“血虚”或者“气血不足”,但它包含的范围比西医的“贫血”要广。
“临床上判断是否贫血,一般要先看血红蛋白(Hb)浓度。如果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但还有一部分患者,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却又出现了以上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血亏虚、气血不足的情况,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老幼妇孺皆会贫血
哪些人更容易贫血呢?其实男女老少都可能贫血,只不过贫血的原因各有不同。
孕产期或者经期的女性
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几率更大
很多女性觉得贫血无所谓,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贫血不仅容易肢倦乏力、头晕、脱发、睡觉不好,甚至可能出现早衰,提前闭经。如果气血不足,人也容易老得快。
婴幼儿
母体供给不足和喂养不当
常见于刚出生或1-2岁的婴幼儿,多为营养缺乏性贫血,其原因之一是母体怀孕期间本身就贫血,缺乏铁元素。妇女在怀孕期间对铁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本身就有轻微贫血,又补充不及时的话,就容易导致宝宝出生后相对的铁缺乏。
另外,孩子出生后需要哺乳,如果通过母体摄取的营养不足,也容易造成贫血。因此,准妈妈在怀孕期间,除要注重叶酸的补充外,也不能忽视对铁剂的补充。
男性
多由痔疮和慢性出血引起
男性贫血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痔疮。俗话说“十男九痔”,如果痔疮严重,长期失血后会造成铁元素的丢失,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老年人
半数以上为肠道肿瘤
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老年人如果出现非常见的营养性贫血,且又伴有消瘦、乏力、胃肠道不适、腹痛等症状,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警惕是否出现了肠道肿瘤。
临床上有一半的老年人出现缺铁性贫血是由肠道肿瘤引起的,这类老人往往没有痔疮、没有消化道溃疡,饮食也正常,没有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的诱因。所以千万不要把贫血当成一件小事。
日常调养
要加强运动 按时作息
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各种贫血的生活调养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
加强运动意识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调畅人体气机,让气血运行通畅。只有源源不断的循环才能不断生新,保持身体的动力,所以我们主张将运动摆在预防贫血日常调理的第一位。健步走、太极、瑜伽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有指导的饮食和中药调养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虽然都是贫血,但由于个体差异不同,调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辨证后进行中药调理。
饮食上总的来说应把握食物多样、合理膳食的原则,多吃红色和黑色的食品,譬如肉类、红枣、猪肝、猪血、黑芝麻、黑豆、香菇、紫菜、苹果、葡萄、桂圆等。另外,贫血的人不太适合喝红茶和咖啡等刺激性较大的饮料,会抑制铁的吸收。
中药煲汤养生
适当用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煲汤,也能起到补血的效果,比如熟地、枸杞,不是很燥热的情况下放些当归;还可以用一些补气的药物,如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达到气血双补的效果;另外为了避免气滞,可以用些春砂仁、陈皮等行气的药物。
注意作息时间
中医认为,亥时到子时左右(11:00PM-1:00AM)是骨髓造血的黄金时间。此时如果熬夜不睡觉,日久必然会造成机体气血的亏虚,所以每晚争取在11点前入睡对每位贫血患者都非常重要。
敲打胆经法
每天在大腿外侧(胆经循行部位)稍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五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