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丨村医李堂群23年扎根家乡问诊看病 村民们的活"病历本"

来源: 澄迈卫生计生/cmxwsjsw

瑞溪镇番丁村村医李堂群(左一)在给村民看病。 海南日报见习记者 陈卓斌 摄


8月14日下午,记者在澄迈县瑞溪镇番丁村下坡村民小组碰到了行色匆匆的村医李堂群,他正赶去村民家里看病。熟悉这位村医的人都知道,回村行医23年来,李堂群的小红皮箱变成了铁药箱,咯吱乱响的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摩托车,但他那一颗医者仁心却始终没变

 

“嘿,我这人可慢不下来!”李堂群边骑车边回头告诉记者,自己1991年从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毕业后,曾跟着开诊所的亲戚在澄迈县桥头镇上行医,对环境、收入都还满意。“到1993年,得知下坡村唯一的村医决定退休,我着急了,没顾上亲戚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就回到了村里。”


起初,村民们对这个24岁的年轻人并不放心,看病就医者更是寥寥无几,“那时候特别苦,算下来年收入只有700多元。”但是李堂群没有灰心,而是经常守在电话机旁,等铃声一响,接完电话就迅速骑上单车,赶往村民家中问诊治病。

  慢慢的,李堂群的医术和口碑在附近6个村子中传开了,有时候他还要赶去几公里外的长安镇(现金江镇长安社区)为人看病,不少人都记住了这个风雨无阻、随叫随到的李医生。

  记者跟随李堂群走进了病人朱绵圣的瓦房里。李堂群回忆:“1998年朱绵圣的父亲朱德兴因摔倒导致患上了脑血栓,那半年里我常过来这里开药、打针。我记得,当时他们家徒四壁,连床腿都是用砖头垒起来的。”

  朱绵圣对李堂群充满了感激,他接过话说,“那时我在儋州打工,所以父亲重病我也难以常伴左右,李医生来了后,除了对我父亲十分照顾,还减免了部分医疗费,这点我一直很感激。”

  记者注意到,在李堂群所工作的番丁卫生室中,虽然堆积的厚厚几叠病历本大都是近二三年的病号就医记录,但是在周边6个村子里,许许多多像朱德兴一样的病号,都被李堂群记在了心里。

  有时候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病症,不管多晚,他也会骑着摩托车将对方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并将对方的病史一一道给就诊医生,帮助医生更好地施诊。

  谈起23年扎根家乡为村民问诊看病,李堂群反倒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乡下的环境是苦,但如果我不承担这份辛苦,村里人如果患上大病小疾,都要赶到瑞溪镇上买药、就医,就太不方便了。

  在李堂群的医疗铁箱里,除了最顶层的针头、注射器,下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注射液,“如果村民们半夜有些头疼、发烧,我就拎着这个小药箱去,基本都能及时地解除他们的病痛。”他说。

来源:8月18日《海南日报》A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