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在不久前于罗马举行的世界儿科论坛上,借助海信CAS(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缩写,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发布了“董式肝脏分段体系”,引起了世界顶级儿科专家关注。
董蒨教授在数字化手术室中进行小儿精准肝切除手术
董蒨教授使用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实时指导手术
董蒨介绍,目前医学教材中通行的肝脏结构分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法国教授Couinaud解剖了100多例尸体后提出的“八段法”,至今仍被奉为肝脏外科“圣经”。Couinaud穷极一生也只能接触到100例肝脏,而CAS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则让董蒨接触到1260例健康人类数字肝脏的三维重建影像。
通过大数据分析,董蒨将人类肝脏分为4种类型。经典的“肝八段”在人群中占比仅42.62%。“Dong's肝脏分段体系中”,除了八段型,还有九段型及C型和D型。段型是根据门静脉分支供血区分,九段型在人群中占36.83%左右,另外两种占比不高,却有极其重要的精准外科意义。
这套CAS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是青大附院与海信集团合作的项目。
人体肝脏内血管遍布、错综交织,肝胆外科手术也是难度最高的外科手术之一。而儿童肝脏相较成人更小,巨大肝肿瘤手术难度更大。手术中一旦割破血管,就意味着这部分肝功能受到破坏。而长久以来,CT只能为手术医生提供二维图像,医生只能凭经验自己在脑中构建肝脏、血管及肿瘤的立体图像。
随着技术进步,借助计算机等智能系统,则可以建立起精准、清晰的三维立体图像。董蒨想将小儿肝脏数字化、立体呈现,指导医生规划术前手术路径、术中导航,实现精准医疗。
在CAS的前期开发阶段,海信工程师们白天做研发,晚上和外科医生们做动物实验,将12头试验用猪分别行CT薄层扫描,将扫描获得的DICOM数据输入研发中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工程师设定相关参数并优化算法,通过海信自主研发的医学图像预处理和分割技术,只需在一幅图像上设定相应参数和少量人工辅助,系统可以自动精确地在一系列CT图像上分割出肝脏、血管、肿瘤、胆囊等肝脏各组织。
在国家权威评定部门的《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中,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被证明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这套系统被全国40多家三级医院引进应用,已成功挽救1700多例疑难肝胆胰的手术患者。
打造智能数字化手术室
传统认知中,手术室是医生为患者完成手术的地方,当“手术中”的灯亮起,那里就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医护人员的繁忙、手术的风险不为外界知晓,宝贵的经验和数据也往往随着手术的结束被束之高阁。海信智能数字化手术室就是要改变手术室信息孤岛的状况。
“海信精准数字化手术室系统”包括五大核心设备:智能中控、一体化工作站、移动示教系统、手术室显示器、内窥镜显示器。每个设备都有明显的、专为医护人员易用而设计的差异化功能点:智能中控只有电脑机箱大小,身量虽小功能强大,可以实现16路信号输入输出;嵌入式的一体化工作站配备了双触屏,模块化设计易用易维护;移动示教系统采用推车形态,不用改造即可实现远程手术指导、直播、示教、录制,并可接入腔镜、监护仪等设备信号,瞬间将传统手术室升级成数字化手术室;手术室显示器按照医学影像标准设计,能清晰显示各类医学影像,并且可以‘一机四显’,独立分区设计;腔镜显示器能够匹配众多一线品牌腔镜,且采用了对置式的人性化布局,让手术中的医护人员能轻松观看到患者影像和手术视频。
目前,青大附院、青岛市立医院已搭建起了海信数字化手术室。
“手术室是争分夺秒的地方,一位患者可能有几十张检验单和CT报告,有了数字化手术室我们可以随时调取患者任何资料,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体感操控三维影像,而手术产生的数据、影像资料可以给年轻医生做演示教学,这些宝贵资料可以加快年轻医生的成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总护士长赵琳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