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丝绸之路”造福民生——“一带一路”暨“健康丝绸之路”高级别研讨会特别报道

来源: 卫生计生文化推广平台/wsjswhtgpt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发布,为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指明了方向。2017年1月18日,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了双方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对双方合作提高沿线国家健康卫生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健康丝绸之路”以多双边为基础,服务六大经济走廊和沿线支点国家的卫生合作战略布局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以早期收获为抓手,发挥示范效应,沿线民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援外医疗:塑造“中国名牌”

马达加斯加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16年12月4日深夜,一例急诊剖宫产手术让驻扎在安布翁贝的中国医疗队感到非常棘手。面对停水、停电、没有麻醉穿刺包的情况,医疗队迅速制定手术方案,没有电就依靠应急灯,没有麻醉穿刺包就进行腰麻。在简陋的条件下,医疗队用精湛的技术成功完成手术。两名男婴平安诞生,产妇转危为安。

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遣医疗队,实施白内障手术、开展妇幼健康工程,累计派出医疗队员2.5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协助推进各国卫生发展,广受高度赞誉。目前,我国向51个国家、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他们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被赋予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穿白大褂的中国天使”。


卫生应急:彰显大国担当

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暴发后,我国政府组织实施了卫生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中国率先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物资援助,同时派出了多批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帮助这些国家防控疫情。”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说。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后,我国政府快速反应,紧急展开救援行动,在12小时内组建了中国政府医疗队和中国政府防疫队,在震后48小时内抵达救援一线。

医疗队队员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供图

2016年5月,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上海)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批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上海东方医院国际救援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支全天候、全功能、全球化的国际灾难应急队伍,随时听候国家指令,奔赴国际国内灾难救援现场,展示中国政府负责任大国的光辉形象和中国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应急处置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积累的经验模式和应急队伍建设,得到了国际认可。 


健康治理:合作不断深化

2016年11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经验成为了全球健康治理的“标杆”。同时,我国紧密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带动社会组织、智库和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提升合作能力,形成全国一盘棋工作格局。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展,促成了一批影响大、受益广、效果好的早期收获项目,先后实施41项重大项目。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开展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与中亚国家开展包虫病、鼠疫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东盟国家、俄罗斯、以色列等开展卫生应急合作;累计与沿线国家合作培养1200余名公共卫生管理和疾病防控人员;累计为沿线国家5200余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与沿线国家开展跨境医疗服务合作;与中东欧国家、东盟国家开展传统医药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和示范性成果,建设了一批海外中医中心,增强了沿线国家的获得感,卫生合作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支撑与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来源:中国人口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