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不计得失

来源: 中医院那些事/zyyyzk_cntcm

蔡华在给病人把脉

学医从医22年,他依旧保持每天研读中医经典的习惯。他的门诊每天限号70人,但实际门诊量远超过100人。他不仅不收“红包”,而且每天在裤兜揣着千元现金以备患者急需。他每天面对不同的患者,却保持着相同的耐心与热忱。

他摒弃浮躁,常读经典,几度求学,孜孜不倦。他就是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学博士蔡华。

白天医院出诊,晚上接患者电话

如果人是一台永动机,蔡华大概会不分昼夜坐在诊室为患者诊疗。

从早上7点进入诊室到傍晚下班,蔡华一直被患者包围着。只有午饭后的半个小时,同事们偶尔能看到他在院内的医疗大街上大幅度甩着手臂来回快走,那是他独特的放松方式。

由于就诊患者太多,影响了就诊秩序和诊疗效果,从2016年起,医院为蔡华的门诊限号,每天只接诊70位病人。“实际上每天门诊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00人。”蔡华说,面对不少从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地远道而来找他寻医问药的患者,拒绝加号真的于心不忍,“医生坐诊不是高居庙堂,既然患者需要我,我就应该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因为这份仁心,他每天提前1个小时进入诊室工作,甚至星期六也经常放弃休息去医院坐诊。

许多外地病人需要当天返程,为给药房配药和病人赶车留出时间,蔡华常常无法将上午下班时间与下午上班时间严格分开,延时为病人服务成为他的工作常态。为给外地患者节约路费开支,蔡华将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他们,白天在医院出诊,晚上在家接听患者电话,了解他们用药后身体的情况,指导他们如何在家里调整用药。

在路上背诵《伤寒杂病论》

实际上,蔡华并不是自从医之初就受到患者认可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人会认为他在“坐冷板凳”。

从小就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1995年高考后,他如愿进入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并工作3年后,他觉得自己的中医理论基础还有待深入,于是就考入母校,攻读中医脑病学硕士,师承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健康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中医名师涂晋文和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学科带头人董梦久两位教授。2006年进入江西省康复医院老年病科工作之后,蔡华在中医学习之路上仍孜孜不倦,1年后他又回到母校攻读脑病学博士,继续深造。2010年,他进入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工作。

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工作之初的几年里,专门来找蔡华看诊的病人并不多。没有病人时,他便在诊室背诵《伤寒杂病论》,甚至走路时也在背诵。

20多年来,在临床与求学反复打磨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研读经典的习惯,每天早起第一件事便是研读《伤寒杂病论》,下班回到家仍要结合白天接触到的病例,对照经典著作反复琢磨。“中医的精华都在经典著作里,将中医先辈总结的理论正确地运用到临床中,就是对中医最好的传承,也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疗效。”蔡华说,自己并没有自创出高于先人的中医理论,近几年专程来找他看诊的病人越来越多,是因为他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的厚积薄发。忍受研读中医经典著作的枯燥与孤独,终于学以致用。

兜里揣着1000元帮助患者

来自安徽宿州的刘菊仁是一名50多岁的家庭主妇,近几年因为经常感到乏累,她打理家务很困难。“在安徽、上海、江苏的好几家西医院做过不少检查,但都查不出病因,治疗也不见好转。”刘菊仁说,去年11月,她听妹妹夸赞蔡华的医术后就来到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求诊,“连续服了一个半月的中药,我现在干家务活不觉得累了。”因为疗效显著,刘菊仁在今年初又带着5个亲戚,一同从安徽赶到南昌找蔡华调理身体。

一位患者治疗见效后,又带着亲朋好友前来求诊,这样的例子在蔡华的诊室常能看到。他的口碑越来越好,那些层层叠叠挂在他诊室四周墙壁上的锦旗,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患者之间口耳相传的不仅是蔡华的医术,一位医生的医德更容易温暖患者的心。

江西省南昌市患者老王患有严重的肩周炎,但由于家境贫寒,经常无法支付医疗费用。蔡华了解情况后便让老王在正常门诊结束后前来治疗,他免费为老王做推拿按摩,每周两到三次,一直治疗了两个月。疼痛得到了缓解,医生还没有收一分钱,这位贫穷的老人握着蔡华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有几次蔡华碰到患者想买药却没带够钱,便每天在裤兜里揣着1000块钱,遇到患者药费不够时,蔡华就替他们垫付。“有的患者会还,有的不会还。我想那些没还钱的患者肯定是有困难,我很高兴能帮助他们。”

不求名,名自扬。因为热爱,所以孜孜不倦;因为热爱,所以不计得失。不需多言,蔡华作为中医人的医术与医德,都在每一位患者心中。

讲述中医院那些精彩故事,

请找我们~

投稿邮箱:

zyyyzk_cntc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