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项举措,精准识别到位
通过创新大数据收集比对方式方法,进行精准识别,确保健康扶贫对象不错一人、不漏一人。截至目前,通山县通过大数据比对核减524户、2121人,其中因病致贫、返贫对象核减946人;现有贫困户13362户、38068人,其中因病致贫、返贫17854人。
“四字核查”到边到角
通山县抽调精干力量1630人,组建了205个入户核查组,采取查、看、问、访“四字核查法”,对大数据比对出的问题线索,严格按照“进村进组、到家到户”的要求,明确核查责任,倒逼核查进度,集中人员、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205个村(社区)的健康扶贫情况进行拉网式全面核查,确保核查到边到角、不留死角。
2
“三制并举”又好又快
实行“签字背书”,要求每一份核查表均由被核查人和核查人员共同签字,经乡镇或部门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字上报。
采取“末位约谈”,对工作进度连续2天排末位的,约谈主要负责人,连续3天排末位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组织处理。
坚持“每晚例会”,专题讨论研究数据比对规则及政策把握争议问题,并针对贫困户识别的等问题,制定了《关于大数据试点工作共性问题的处置意见》。
3
“双向核查”精益求精
采取定向核查和反向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问题线索初步核查情况进行反向核查。
同时,组织43个督查小组,采取“一揽子核查、一杆子插到底、一线现场办公”的方法,对查否的问题线索和当日所有核查问题,均按照不少于30%的比例进行抽查,实现了巡察督导抽查205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紧扣两个环节,服务优化到位
充分运用大数据监督检查健康扶贫工作成果,检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改善服务、优化服务。
紧扣“绿色通道”便民服务
开辟四合一就医“绿色通道”,将建档立卡健康扶贫对象、65岁以上老年人、计生特殊家庭、残疾人等四类人群纳入“绿色通道”服务范畴,一律“先诊疗、后付费”,采取免挂号、免登记、免缴费的“三免”政策,实行即结即报、一次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并对持“卡”特困健康扶贫对象取消住院补偿起付线,个人自负部分由民政“兜底”。
2
紧扣“双向承诺”签约服务
落实好“服务责任”,选择2家乡镇福利院和1个城区社区作为签约服务“试验田”,先试先行,探索方法。试点阶段,一律按“四好”标准优先覆盖健康扶贫对象,特别是健康扶贫对象中的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以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为签约服务责任人,以其所在的乡镇卫生院为签约服务责任主体;
组建好“服务团队”,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实行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每一个服务团队均由1名家庭医生、1名护士、1名公共卫生医师(或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组成;
签订好“服务契约”,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力、义务及其他事项,签约周期为1年,期满后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
制定好“服务包裹”,按照签约内容制定服务包裹,服务包裹分基本包、重点包、特色包,涵盖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并由家庭医生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签约包裹式服务。
突出两个重心,能力提升到位
始终把运用大数据监督检查作为检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突出服务能力建设重心,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三环相扣”夯实基础支柱
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室为网底,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硬实力”。
2
“两大工程”筑实人才之梁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全科医生和“大学生村医”培养培训工程,通过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大学生村医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和村医培养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软实力”。今年来,全县共组全科医生再教育培训4期、2590人次,转岗培训5人,选派至上级医院进修18人,下派乡镇卫生院支医15人、挂职锻炼3人,援外援疆各1人。
(来源:咸宁卫生计生委)
往期【聚焦】回顾:
长按二维码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