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医药冷链物流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对于快递企业而言,医药冷链已经成为顺丰的又一大竞争优势。然而顺丰在医药冷链的布局还不足以改变我国医药冷链冷链设施、设备、技术基础薄弱、冷链标准不统一、信息化水平低,运营效率低成本高等多方面的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易腐类医药产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保证医药品质量,同时降低储运损耗、控制时间、节约成本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是以冷冻工业学和医药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伴随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需要冷储藏的医药产品储运比较特殊,对温度、湿度、见光度等具有特定要求。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需要低温条件下储运的药品的流通都属于医药冷链物流的范畴。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物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低温贮藏的医药冷藏品发展很快,医药冷链物流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数据显示,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总销售额的10%左右。截至2015年6月,我国生物制药规模以上企业超过900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带。2014年,生物制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750亿元,同比增长13.95%,行业利润322亿元,同比增长11.82%,处在较快增长的阶段。
在新医改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未来生物生化制药行业仍将持续增长,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正成为推动医药冷链物流市场持续扩大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随着药品安全事件频发,也引发了社会民众对医药冷链物流的关注,进一步催热医疗冷链及其关联的设备、技术等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的医药冷链物流发展,除了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供应链前端医药生产企业冷链水平强于后端、终端配送企业的差异外,还存在着配套政策和标准不到位、成本过高、投资过热、缺乏有效整合、未形成规模化及专业化运营、第三方物流不成熟、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较低等众多问题。而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断链"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杜绝,导致行业信用缺失,使得医药冷链处于社会和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上。
1、冷链设施、设备、技术基础薄弱
首先是资源存量少。2010年我国冷库总容量为880万吨,到2016年已达到4015万吨,为2010年的4.5倍。2010年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冷藏车保有量为20,000台,到2016年中物联冷链委统计冷藏车保有量已达到100,500台,为2010年的5倍。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3%左右。虽然冷库和冷藏车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但冷链流通率依然很低,冷库依旧面临资源结构不合理,存在东多西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等局面。冷藏车市场也存在非法改装、二手海柜横行的不良现象。而在欠发达的二线城市,物流市场落后,具备冷藏品运输条件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很多医药企业被迫规定冷藏药品不得托运。
和数量不足相比,更难以解决的是"质"的基础性薄弱。GSP 2012版的冷链标准是从原来落后的情况被跨跃式要求到世界的先进标准。而行业内原有的冷库、冷车、保温(控温)包装、系统保障、能源保障等需要一步到位,给从业方巨大的压力。为了能尽快取得新证,不排除应付性地改造,未能从思想及资源投入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2、冷链标准不统一
首先,GSP和GMP的冷链标准不统一,GSP中有对冷链要求的明确规定,但各省市的解读不一样,企业自律性差,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法规来执行,医药产品运输配送过程中尚有无资质的小型企业没有实现全程冷链,医院和疾控中心也同样面临这些要求;
其次,涉及冷链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政出多口,药品、器械冷链标准各自出台,而各行业的企业为了抢夺话语权,纷纷仓促出台各类行业标准,互相衔接不足,从而加剧了标准的不统一;
第三,各个处于供应链前端的医药生产企业,特别是大型医药企业对冷链标准要求不一;
第四,由于地区差异,欠发达地区标准执行难度较大。
最后,从全供应链角度看,总体呈现前端供应量大、集约程度高、运输频率低、操作难度小、成本小、主体及资源实力强,后端量小、客户群分散、运输频次高、操作难度大、成本高、主体及资源话语权弱的特点,从而在执行标准时投入不均衡。
3、信息化水平低
医药产品在生产、存储、运输环节需实现全程温度可控,然而受技术条件限制,医药产品在各流通节点并没有实现完全联网,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对产品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多数物流公司还在采用人工确认温度的方法,实行简单的冷链管理,不能实现温控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和不可修改性。
4、运营效率低造成成本上升
新的冷链标准的实施,要求企业进行设施设备建设、升级改造,要求增设专职人员和人员培训,要求进行流程改造,从而造成投资以及运营成本的上升。
在医药领域,大多的冷链需求和资源都是碎片化的,加之医药产品在储存、分拣、包装、运输等物流环节缺乏标准化,使得物流效率不高,造成仓储作业效率下降、运输车辆空载率增加等间接成本的上升。个别冷链产品物流成本倒挂现象加剧,这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更为突出,特别是低价药、低价耗材的产品,企业物流成本甚至可能高于个别品规的产品货值。
5、社会化程度低
医药冷链物流行业未形成统一的仓、干线、支线及配送社会化协同体系;监测系统割裂,缺乏统一平台管理,从而导致运力资源浪费、仓储资源空仓率提高、药品冷藏箱无法周转使用、断链风险加剧等现象。
6、专业人才短缺
近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而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速度与之物流业的发展并不匹配,医药物流人才的缺口很大,而近年才新兴的医药冷链物流,人才缺口则更加严重。
医药冷藏品具有高时效、高价值、容易变质的特性,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物流专业水平,既要懂物流又要懂医药,目前大多专业院校并没有设置医药物流专业,企业招聘的物流或医药人才大多需要后续培养,否则很难胜任企业所交给的岗位任务。
冷链管理领域除了物流、质量人才短缺外,监管、工程、验证、财务等复合型人才缺口也较为严重。这也是制约医疗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
7、行业竞争加剧
目前行业中从事医药冷链物流的企业可以分为传统的药品企业和社会物流企业两种。
其中,传统药企对于物流的布局主要集中在仓储,社会物流才是药品流通中运输过程的主力军,排除少量自建的区域性物流资源,包括药企巨头和各种电商平台在内,其药品的跨区域、跨省运输中80%~90%都是由社会物流完成的。
中邮、顺丰、DHL、UPS等社会化专业物流企业也将纷纷利用自己在物流专业、网络、技术等方面优势,争取在医药物流市场上分一杯羹:一方面弥补现有医药流通企业在资源、网络、能力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在"两票制"下,许多中小工业企业、中小商业企业需要专业的社会化物流。国务院在2016年2月取消了第三方药品物流审批认证,引发行业强烈关注,从社会整体上来看,取消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审批,无疑进一步激发了行业的竞争。
近期国家出台的医药及疫苗流通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明确了对流通环节冷链管理的重视程度,因此对药品的冷链管理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要求,也给药品冷链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受到企业高度重视,但做为药品或疫苗生产、流通企业及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都需要重点关注药品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冷链管理,也就是关注研发、临床、生产、流通、疾控及药店和医院等各环节的冷链管理和发展才能更好的做好全面药品冷链管理。
因此联盟决定在9月14-15号在北京举办“第三届医药冷链全产业链国际高峰论坛”,该论坛已经先后在广州和上海举办了两届,联盟在前两届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些更细致的环节及话题,除邀请我国药品冷链专家分享经验,还将邀请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国家冷链专家为您带来解决方案,这是全球医药冷链企业的大聚会,也是国际医药冷链技术大比赛,展示双方冷链技术设备、促进国际化进程及人才交流,论坛重点围绕医药冷链全产业链难点问题展开探讨,想听听他们的管理经验吗?
热门平台推荐:中国医药供应链联盟
微信号:cmsu168
热门指数:★★★★★
热门平台推荐:采购经理人俱乐部
微信号:caigouclub
热门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