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达药业的新烦恼:核心研发人员流失 单品独撑业绩

来源: 医药并购圈/yiyaobinggou

52岁的王印祥(YINXIANG WANG)博士,最终还是没能陪伴贝达药业走得更远。这位贝达药业(300558.SZ)创始人、公司董事长丁列明的铁杆商业伙伴,选择于近日辞去董事、总裁之职,并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2003年回国创办贝达有限(贝达药业前身)后,王印祥和丁列明共同组建了贝达药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体系。他的突然离职,让外界对贝达研发团队的稳定产生疑问。

“王印祥是公司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公司充分尊重王博士离任的个人决定,他所负责的相关工作已与公司副总裁兼研发中心主任王家炳博士进行了良好的交接。”8月25日,谈及王印祥离职对公司的影响,贝达药业在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的电邮中指出。

头顶“抗癌第一股”的光环,加上海归派研发团队,贝达药业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门选项。不过,贝达药业长期依靠单品凯美纳“打天下”,在产品研发持续烧钱、新药品上市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核心的创始人研发成员及高管出走,成为贝达药业正在面临的新考验。

最近,贝达药业披露2017年半年报,公司业绩下滑明显,主要问题是公司的单品凯美纳受制于医保政策降价业绩下滑。有分析指出,按照目前公司在研项目的审批进展,贝达或将面临两年无新药上市的尴尬局面。


半年7名高管离职

2003年初,同在美国阿肯色大学留学的丁列明和王印祥回国创业,在杭州创办了贝达有限并引入专利技术“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美国临时专利号 60/308.852),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新型抗癌药物。

在以丁列明、王印祥为核心的4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带领下,2011年,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正式获批并上市销售。

这款打破欧美跨国药企垄断的产品,是贝达药业发家致富的基础,继而成为中国“创新药”领域新贵,以较高估值奠定市场地位,成功IPO。

除主导并参与唯一核心产品凯美纳的研发,王印祥和丁列明在公司管理上亦有明确分工。招股书称,丁列明负责全面经营管理,研发、市场、销售、生产、质管、财务、行政等。王印祥则具体负责北京新药研发中心的建立和日常运作。

自贝达有限创立起,王印祥和丁列明二人长期担任公司董事,此外丁兼任总裁,2008年8月起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全面主持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

王印祥则从2010年4月起,担任公司总裁,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工作,直至此次递交辞职报告。王印祥此次属于中途辞职,任期并未届满,原定任期为2016年8月20日至2019年8月19日。

值得关注的是,王印祥和丁列明同属贝达药业的实际控制人,且在公司权利相当。招股书显示,二人直接及间接持有及控制的公司股份比例合计为37.4471%。此外,两人对公司的经营方针、管理及财务决策(包括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提名和任免)等方面拥有决定性支配作用,且在董事会、股东大会上意见一直保持一致。

外界尚不清楚王印祥缘何辞职,时代周报记者亦未能联系上其本人予以置评。贝达药业并未详细披露,公告中仅解释为“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相关职务”。

贝达药业称,王印祥承诺离职后继续履行一致行动的协议,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承诺管理持有的贝达药业股权。截至此公告日,王印祥直接持有贝达2342.556万股,占总股本的5.84%。

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一面大旗,贝达药业的核心管理团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王印祥的出走,再加上于今年1月离职的贝达药业首席化学家SHAOJINGHU(胡邵京),贝达药业的核心创始人团队已流失2名“千人计划”专家。

此前有报道指出,贝达药业现在创始团队趋于分散,主持完成贝达药业主营药“埃克替尼”的王印祥,工作重心则放在贝达药业旗下公司做其他药品研发。

“这种情况在中国好多企业经常性发生,贝达药业产品结构单一,近几年新品还处于研发或审核状态,上市情况不明。”第三方医药服务体系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王印祥,一同辞职的还有董事YING DU(杜莹)和副总裁徐素兰。按照贝达药业的说法,二人均因个人原因辞职,且属“裸辞”,辞职之后,他们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算上此次辞职的王印祥、杜莹和徐素兰,今年上半年以来,贝达药业共计有7名核心高管辞职。

今年1月,贝达药业原副总裁兼销售总监沈海蛟、首席化学家SHAOJINGHU(胡邵京)相继辞职;2月21日,贝达药业董事孙志鸿辞职;同月,北京新药研发中心副主任、监事胡云雁辞职。


新品或两年后上市

8月22日,贝达药业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如期公布,正如外界所料,其业绩下滑明显。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98亿元,同比下降3.94%;实现营业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33.4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亿元,同比下降35.45%。

对于此次业绩下滑的原因,贝达药业解释称,主要是受国家医保政策和进度影响,公司产品凯美纳降价幅度较大,而产品销售增量还在逐步体现,另外研发投入以及折旧费用增加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事实上,自2011年核心产品凯美纳上市以来,这一产品就成为贝达药业最主要的收入及利润来源。即使在上市后,依然如此。

根据半年报显示,这一核心单品仍旧是贝达药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盐酸埃克替尼的营业收入为4.98亿元。2017年1-6月,凯美纳销量同比增长55.86%。

虽然销量得以增长,但却没能带动贝达药业的业绩上升,原因是,为了执行医药价格,产品出现降价。2016年5月,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公布,凯美纳降54%(降价后为1399元/盒)。2017年2月23日,埃克替尼新纳入2017年版《医保目录》。

“在国家医保目录发布后,凯美纳在绝大部分省市开始执行国家医保谈判价格,产品降价幅度较大,而各省市医保目录的落地仍在逐步推进中。”贝达药业在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的邮件中指出。

由于市场的滞后性,凯美纳的销售增量释放表现并不达预期,换作贝达药业的话说,“由于市场反应存在滞后性,销售量的增量还在逐步体现。”

除此之外,由于凯美纳的销售量增长,反而导致贝达药业的营业成本增长超四成,达2203.25万元,增长42.46%;销售费用居高不下,达2.01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99亿元,增长了1.25%。

埃克替尼作为贝达药业的单一“顶梁柱”产品,其销售业绩直接影响着公司利润。对此,贝达药业亦不敢松懈。

据了解,贝达药业采用的是目前医药行业通行的学术推广模式来销售凯美纳,即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办事处的市场销售人员,组织学术推广会议或学术研讨会,向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专家、医生等)介绍产品的特点,包括临床前基础研究数据、临床研究最新成果以及临床使用经验。

事实上,埃克替尼撑起业绩“一片天”的同时,亦给贝达药业带来巨大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是其中之一。除埃克替尼外,国内用于肺癌治疗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领域的药物还有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目前这3种靶向药价格都已大幅下降,埃克替尼的价格优势进一步缩小。

另一方面,竞争产品增加也给市场格局带来影响,这些情况将导致贝达药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风险,进而对经营业绩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仿制药上市和竞品增加的新形势下,公司抓紧做好各地医保的衔接落实,加强销售人员下沉覆盖力度,抢抓时间落实进院工作和药店开发。”贝达药业回应时代周报记者称。

贝达药业2017年半年报称,除埃克替尼外,贝达药业还拥有在研新药项目包括20多个国家1类及2类新药,主要涉及抗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目前有7个项目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3个进入临床Ⅲ期阶段,临床试验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当中,若进展符合预期,预计新药将于2019年开始陆续上市。

有分析报告称,贝达药业2020年之前不会有1、2类新药上市,2017-2019年顶多有一些3、4类仿制药上市

对此,贝达药业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应:“关于新药临床试验的进度情况,公司会严格按照信息披露原则进行发布。”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