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她用自己细腻的关爱与情感带给患者无疆大爱

来源: 济宁市中医院/jnszyywx

在病患为满的诊室里,孔娟忙碌的白色身影穿梭在仪器与办公桌之间,打着石膏的脚令过往的人侧目。“前些天不小心扭到了,但是每天都有预约复诊的病号,如果我不来上班,即使在家休息也坐不住。”结束了一上午的工作后,孔娟拖着扭伤的脚,疲倦地坐在办公桌后面,脸上却依旧保持着柔和的微笑。孔娟告诉记者,这些复诊的病患有孩子也有孕妇,他们的治疗方案都是自己亲自制定的,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他们的治疗时间,心里会过意不去,感觉辜负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一个有着中医情节的西医大夫

美丽的微笑,有爱的关怀,这是孔娟给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在济宁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一年多的时间里,作为科室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的她接诊的病患数量直线上升,虽然是一个新的起点,却因她可亲的接诊方式与敬业的工作态度收获了更多的认可与信赖。

孔娟坦言,准备来市中医院任职前自己与丈夫做了一番考察,发现院里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平易近人,充满热情,无论是对病患还是对家属,这令孔娟坚定了想要来这里工作的决心。“新进的设备很快就到位,是国内先进的鼻内镜微创仪器,比预期的时间快了许多。”就像遇见了老朋友,新设备的到来比孔娟想象中的要快,用起来得心应手,加上科室里对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的创新方案,慕名而来的病患越来越多,这也让孔娟更有干劲。

孔娟为患者进行耳部检查


“以心换心,细之又细,你能为病患想到多少,做到多少,就能收获多少。”正值最有活力的年纪,孔娟将她的生活与精力全部付诸于自己热爱的医疗事业,她说,这种付出其实只是一件小事,就是服务好每一个患者,然而,她所希望的,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

微笑是一种能量,

拉近了医患的距离,也传递了温暖与爱心

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20余年里,孔娟接诊了无数病患,对于病人患病时的感受、治疗时的不便更能感同身受。所以,在她看来,患者就诊时首先看到的医生的微笑,不仅是种友善的招呼,也是一种能量,它能让患者坚定信心,不对自己的病情产生恐惧。

王原(化名)是个患有鼻窦炎的儿童患者,孔娟清楚的记得,他第一次跟着妈妈走进诊室的时候哭个不停,怎么也不配合检查。医者父母心,孔娟一面微笑着安抚王原一边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耐心地询问了他的病情,直到王原慢慢熟悉了孔娟,开始叫她大夫阿姨。而鼻窦炎的治疗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要在鼻腔里放药,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又是一个困难的治疗过程。

“当时我就想,怎么做既能让孩子不觉得难受,还能提高治疗的效率。”孔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耳鼻咽喉科微创手术治疗,于是她尝试着用鼻内镜放药。“这种仪器十分精密,是用来做微创手术的,患者几乎感觉不到有什么异样或者难受,尤其是小孩子,如果换做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肯定要想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孔娟说。

不久,孔娟大胆细腻的治疗方式果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原(化名)每次来治疗时,一进门就喊着要找“大夫阿姨”,病情也很快得到了恢复。

多做一点,多想一分,

母爱无声,大爱无疆

对于自己从事的医疗工作,孔娟常说内容大于形式。

孔娟为患者进行鼻咽喉镜检查


“孕妇生病最难受,不能随便吃药,只能硬熬,原本想来看看,能不能开些中药,没想到孔大夫想了这么个好方法,见效确实快。”怀孕六个月的林女士患了感冒,因为怕影响肚子里的宝宝一直不敢吃药治疗,后来感冒加重,一病就是一个多月,咳嗽、咽喉肿痛,嗓子疼到说不出话来。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只有同为母亲的人才能体会的最为深刻。

孔娟也是一位母亲,将心比心,看着林女士难受的样子,她带着自己的建议大胆向科里的中医专家进行讨教,能否使用中药雾化治疗,让患者接受更为直接的治疗。

“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怎么能让他们接受最有效、最快的治疗,多为他们想到一些事情,多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孔娟说,其实林女士的病是最常见不过的,接受雾化治疗也是最直接最常用的办法,但对于一名孕妇来说,出于对自己宝宝的关爱,很多人都会选择宁可自己硬抗也不愿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孔娟为患者进行耳腔镜检查


孔娟自己也曾经历过这个阶段,她十分清楚也很理解林女士的心理想法,在确定了中药雾化的可行性之后,孔娟又开始与中医专家加紧研究中药的配方、用量、用法,为的就是让林女士早一天可以接受治疗。

虽然同为母亲,孔娟却并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从孩子记事起,她与同为医生的丈夫早出晚归,甚至不归,最忙的时候,夫妻两人能在手术室里同做一台手术就是一次“难得”的相遇。转眼间,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而孔娟却清楚的记得,自己第一次抛下孩子急于去医院救治一位病人时,儿子把着门槛哭着喊妈妈的情节。

孔娟坐诊照


“医生这份工作决定了你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得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每一名病人,解决好遇到的每一个疑难杂症。”说起孩子、家庭,孔娟有些内疚也有些心酸,她告诉记者,儿子三岁时就能准确的说出自己上夜班的时间,现在长大了也懂事了,知道爸爸妈妈牺牲了在自己身上的时间是为了救治更多的人,对父母的工作更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