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专题】第一期——中医膏方的概念及发展渊源

来源: 习水县中医院/xsxzyybgs

 



一、
膏方的

概念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膏、丹、丸、散、汤、酒、露、锭中的八大剂型之一。膏的含义较广:如指物,以油脂为膏;如指形态,以凝而不固称膏;如指口味,以甘美滑腴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也就是说,在中医理论里,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道地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




二、
膏剂的

分类






膏剂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种类型,其中外用膏剂又分为软膏剂和硬膏剂。

1、传统软膏剂   主要是以动物油脂作为基质,加入一些药物,采用适宜的工艺过程与制法,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如临床上常用的红霉素软膏,红霉素眼膏等。

2、传统硬膏剂  又称狗皮膏药,如黑膏药、白膏药、松香膏药等,是以食用植物油与黄丹或铅粉等经高温炼制成的铅硬膏为基质,并含有药物或中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剂。传统硬膏剂的制法也比较讲究,常分为备料、提取、炼油、下丹、去火毒、摊涂等步骤。

3、内服膏剂   内服膏剂也就是中医膏方,按在制作中是否加入动物胶或动物类药材分为荤膏和素膏,现在一般的膏方大多是荤素搭配。按功效又分为治疗性膏方(如川贝枇杷膏)和调理性膏方,其实两者也没有明确的界线区分。




三、
膏方的

发展历史




 膏方的历史渊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汉唐时期(起源阶段)

膏方运用历史悠久,最早是从外用膏起源的。从现有医书的记载.制膏外用可追溯到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学方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中的大乌头煎是膏方内服的最早记录。从它的煎取方法来看,也是将药汁煎熬去水分加蜜、胶的膏类药称为“煎”的开始。

由此可以发现膏方内服的最早记载应为汉代。

2、唐朝时期(延伸阶段)

在唐朝时期,朝廷也开始重视并组织编写医方药书,使得中医膏方的加工和应用逐渐发展。膏方已由治疗向滋补强身、养生延老的方向延伸,并大多以“煎”冠名。这说明早在唐代,膏方已应用于滋补强身。这时期,大多医家们把外敷药膏称为“膏”.而将内服膏剂称为“煎”,说明当时的“煎”和“膏”是有一定区别的。

3、宋元时期(发展阶段)

到了宋金元时期,无论滋补还是治疗所用,膏和煎已不刻意区分,膏方的叫法由“煎”逐渐向“膏”过度,并以内服为主。

4、明清时期(成熟阶段)

膏方发展至明清,已进入成熟阶段。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此时膏方的名称,多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 

清代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

晚清的《张聿青医案》中列有膏方专卷,举医案27例。这为历来医案类书所罕见,反映了当时膏方的盛行和为医家所注重。从《张聿青医案》第十九卷之膏方中,可见其用药讲究,配伍周细.注重炮制。更重要的是张聿青的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以加强补益阴精的作用,并强调一人一方,辨证而施,不拘泥于补益之膏方,张氏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5、膏方的盛行(成熟时期)

建国以后,尤其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膏方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突出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养生,开始认识接受服用膏方,尤其在上海、江苏、浙江及广东一代甚为流行。膏方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受益群体日益增加,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膏方专著的出版也不断的增加。如今一些大型的医院、药店都开有膏方门诊和膏方的制作房间,而且规模正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