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癌痛
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在近40 年的临床工作中,我诊断治疗了成千上万名肿瘤患者。恶性肿瘤不仅威胁生命,还会给患者带来疼痛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晚期肿瘤,令患者痛不欲生。因此,我从上世纪80 年代起就关注癌痛问题,见证了我国癌痛姑息治疗事业从无到有,从冷门到繁荣的过程。
从杜冷丁到吗啡
艰难曲折的姑息之路
上世纪80 年代,我国的姑息治疗理念还比较落后。当时业界对癌痛控制不够重视,学术进展也非常缓慢。由李同度、孙燕等老前辈组织的一些相关培训活动,我也很难有机会参加。记得那时中晚期癌痛患者止痛的唯一手段就是肌肉注射杜冷丁(派替啶)。然而,杜冷丁不仅止痛效果差,而且毒副作用多,还可能产生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即成瘾性,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许多伤害,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上世纪90 年代,我与朱继荣、殷广福教授等发起成立了江苏省抗癌协会,并担任秘书长。我还加入了中国抗癌协会,有幸跟随张天泽、李树林和李同度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学习。根据学会工作和临床的需要,李同度教授召集各方,提议在中国抗癌协会内成立一个专业委员会,从而有计划地推动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1994 年10月,在李同度教授的号召和亲自带领下,终于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
如今,CRPC 已经走过了23 年,把国际上最先进的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引入我国,并开展了一系列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协作研究等活动。今年6 月15 日~18 日在合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大会,参加会议成员超过5000人,真正成为国内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国人对鸦片类药物(吗啡)有着根深蒂固的排斥心理,从而造成许多癌痛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其实,从专业角度看,此类药物止痛效果显著,使用方便,而缓释制剂的成瘾率极低,毒副作用少,是国际公认的治疗中重度癌痛的首选药物。作为专业学术组织,就是要发挥权威影响力,积极推动癌痛规范化治疗的进程。
经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基金会和CRPC 共同建议,有关工作得到了原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多次发布文件或通知,从政策层面提出,要在全国创建和推广“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GPM-Ward)”项目。GPM-Ward 活动开展3 年来,彻底打破了行政管理桎梏,从上到下改变了卫生行政管理、麻药管理、医院医务处、药剂科等管理体系。时至今日,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GPM-Ward 活动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为了进一步关注癌痛控制工作,更好帮助癌痛患者,2016年,我们又启动了“蔚蓝丝带”公益活动,希望不断推广癌痛规范化治疗的理念,提升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边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癌痛诊疗水平,并且普及癌痛科学知识,最终造福广大癌痛患者,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从全程管理到人文关怀
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过去,许多人认为“得了癌症有疼痛很自然。痛了,只能忍着”。可是,现代人追求的不仅仅是要活着,还要活得有质量和有尊严。因此,国际上已经提出“疼痛是第五个基本生命体征,而缓解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人权”,把控制疼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疼痛是客观病情,但也有主观性,与精神心理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一方面主张科学诊疗,另一方面提倡人文关怀,要特别注意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这样才能相辅相成。
此外,姑息治疗的理念和范畴也在不断扩大。比如,如今对于癌痛,倡导的是早介入和全程管理,也就是说不要疼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去治疗,而且还要达到无痛。GPM-Ward 项目和蔚蓝丝带公益活动,就是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促进学会、企业和媒体团结合作,共同参与,促进姑息治疗和癌痛规范化诊疗不断前进。
提高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成为每位医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如今,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纷纷成立了宁养院、临终关怀科和肿瘤康复科等。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已将“健康中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必将随之受益。相信终有一天,癌痛患者将会实现“无痛生活尊严人生”的夙愿。
”
文/口述者:解放军八一医院副院长
全军肿瘤中心主任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
CSCO 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
康复与姑息治疗
专委会主任委员、教授
秦叔逵
整理者:健康报记者刘平安
【转载说明】:本文转自《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