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而抗骨质疏松药的基本作用机理是影响人体骨代谢的平衡。
在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到来之际,北京积水潭医院陈志刚副主任药师向记者介绍,在各种抗骨质疏松药中,除了部分钙剂和维生素D是非处方药(OTC),其他药物都须经医生诊断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骨质疏松用药讲究多。
陈志刚介绍,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在骨密度加速降低直到出现骨折这一阶段,使用抗骨质疏松药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形式的钙剂作为营养补充剂是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基础用药。
此外,降钙素、双膦酸盐、维生素D、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K等均在临床上被普遍使用;复方药物,如双膦酸盐与维生素D的复方制剂,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简便的联合用药剂型;单克隆抗体药物也即将用于临床,人们在探索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陈志刚强调,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提示。
坚持长期用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因骨的代谢比较缓慢,骨量的变化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显现出来,所以药物治疗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药物疗程通常要维持数月乃至数年,患者不能急于求成,应做好长期用药的准备。
合理选择药物
钙剂联合不同种类的维生素D是必要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根据肝肾功能状态选择不同种类的维生素D。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对维生素D的选择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钙剂虽然是非处方药,但仍应结合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身的药物和维生素D类药物。
规范用药
抗骨质疏松药可分为化学小分子类、维生素类、激素类、单克隆抗体等类别;剂型包括口服片剂、喷鼻剂、注射剂、皮下植入剂等。给药周期也有较大差异,有每日1次或2次、每周1次、每月1次,甚至每年1次。
多种剂型与剂量的差异,直接影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患者应严格遵照医生和药师的用药指导,掌握正确的用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用药技巧。
明确治疗目标
降钙素在治疗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部分患者通常在治疗1个疗程(即4周)即可缓解疼痛症状,但是骨密度的变化至少要6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有所显现。
对于该类药物,延缓骨密度降低速率是比较现实的目标,而不是增加骨密度。检查体内骨生化标记物的水平也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但这些生理指标通常在用药3~4个月后才出现一些变化,而且这些指标的变化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和解读。
“抗骨质疏松药治疗的近期目标是缓解或消除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终极目标是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提高生命质量。”陈志刚表示。
安全用药
抗骨质疏松药的使用是长期的,除了缓解疼痛、改善骨密度等疗效指标以外,用药后的安全性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加重要。许多患者就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不得不终止了抗骨质疏松药治疗。
患者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该权衡药物治疗作用的获益和用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药物治疗,调整甚至停止药物治疗。
关注联合用药
许多骨质疏松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骨性或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正在服用降压、调脂、降糖、消炎镇痛类等药物。此类患者就诊时应告诉医生和药师自己的用药史。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药物作用叠加或相抵,直接影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特别是在判定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时,是否联合用药以及联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提高依从性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其用药依从性往往较年轻人差。因此,建议老年患者将自己的用药情况记录在本子上,包括药品的商品名、通用名、服药方法、服药开始日期等,如果将骨密度、生化等检测报告一起保存则更好。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主治医生和药师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甚至可以加入医疗机构的慢病管理系统,这样有利于获得相对系统的治疗。
陈志刚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治疗时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同时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饮食和营养保健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方式。
在骨密度加速减低的疾病初期,康复等物理治疗、以补钙和维生素D为特点的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如果骨质疏松患者已经发生脆性骨折或部分压缩性骨折,则可采取手术治疗。
长按二维码关注药店经理人
了解药店行业最新动态
本文系转载,已获得作者授权。药店经理人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仅作分享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