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风采 | 高原来了山东"桑杰曼拉"

来源: 山东卫生计生/sdswsjsw

点击上方“山东卫生计生”可以订阅哦!

从东部沿海到青藏高原,山东的医疗人才跨越千里,将仁心仁术带到海北州,被当地群众誉为高原上的“桑杰曼拉”。

▲援青干部尹红博(右)问切准阿妈复明后最想看到什么?切准阿妈说是看电视和小孙子。

整个夏天,海北州海晏县青海湖乡的切准阿妈都带着一种欣喜的表情注视远处马路上过往的游人与车辆。提到山东,切准阿妈的眼睛亮了一下。她高兴地与记者攀谈:“是山东的‘桑杰曼拉’治好了我的眼睛。”


“桑杰曼拉”是药师佛的意思,对医生来说,这是极高的赞誉。


切准阿妈今年78岁。她曾因严重白内障失明三年,衣食住行都需人照顾。去年8月,山东援青项目“大爱无疆青海光明行”的第三期医疗队才刚到海北,已经被前来筛查白内障的青海群众围住。


在海晏,切准阿妈是第一位通过术前检查走进手术室的。手术进行了15分钟,取下纱布后,重见光明的老人迫不及待望向窗外,曾经熟悉的蓝天白云绿树映入眼帘。时隔三年后再次看清大女儿,切准阿妈捏了捏女儿的鼻子。


120鸣响在祁连山下


海北有了“120”

2017年5月的一天,山东省第三批援青干部尹红博和几位同事坐在祁连县城的祁连宾馆内,用宾馆电话拨通了当地120医疗急救号码。他们号称此地有心脏病人,需紧急就医。挂断电话的那一刻,计时开始。5分钟后,穿着白色工作衣、拎着急救箱的医护人员赶到现场。


就在一个月前,海北州正式启用120急救系统。尹红博的这通电话,是最基础的测试和某种程度上的项目验收。验收结果颇令人满意。


去年7月到达海北州后,山东省第三批援青干部们就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展开了调研。在医疗方面,援青干部们发现,海北州气候多变、地势险峻,高原疾病及交通创伤等急危重症病人较多。但海北州又是青海省唯一一个没有开通120急救系统的州。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很多急症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甚至有些患者在转诊过程中耽误了治疗时机。


鉴于此,山东卫生援青干部人才针对急诊薄弱现状,积极展开为当地建立120急救系统的工作。


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作。首先就是人才队伍的培养。海北州选配急诊医护人员、麻醉师等到山东轮训,通过请来专家、送出学员、一对一、一对多培养骨干,提升急救能力,从而为建立完善全州急救体系提供人才保障。去年底,第一批从州各医院选拔的11名急救人员自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顺利结业,成为高原120的中坚力量。


另一方面,依托青海省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平台,借助山东援建项目,海北州卫计系统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全州院前急救网络初步建成,所有二级综合医院已建成远程会诊和远程医学教育系统,实现了二级综合医院远程会诊全覆盖。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互联互通水平,提升了全州医疗服务能力,为方便群众就医发挥了重要作用。


及至今年4月14日,海北州卫生计生委召开全州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启用海北州120急救系统,摘掉了“青海省唯一一个没有开通120的州”的帽子。


下一步,海北州将实现全州急诊人员到山东“一对一”轮训常态化,并将轮训扩展到妇产、新生儿、外科、麻醉、护理等急诊相关专业,全方位提升海北州急救能力,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优质服务。


实际上,海北州120急救系统的全方位建立只是山东医疗援青工作的一个缩影。


医疗人才海北行


▲山东千佛山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现任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季红(蓝衣者)为医护人员演示急救知识和技能

一直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海北州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群众有效就医成本高,医疗问题成为政府和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去年7月开始,山东省第三批援青医生来到海北州推进健康海北建设,确定了“建一个品牌科室,帮一个重点专业,带一批骨干人才”的“三个一”工作目标,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推进“一对一”导师培养模式,通过鲁青两地双向互动教学,变输血为造血,培养建立海北高层次专家队伍,有效提升了全州医疗服务能力。


根据海北州当地医院需要,山东遴选有技术、懂管理的专家,分期分批到州直及各县医院任职副院长,每期一年半。专家们的到来,实现了医疗帮扶的四个转变:即变异地帮扶为实地帮扶、短期帮扶为长期帮扶,间断帮扶为持续帮扶、零散帮扶为系统帮扶。


在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任职副院长的山东援青人才季红,为海北州建立120急救系统做出了努力。在门源县中医院任职副院长的郭刚恒,开展中医师承工作,联合其他中医专家一起与医院6位骨干医师签订“拜师协议”,师徒传承由此开启。在刚察县人民医院任职副院长的山东援青人才刘志恒,开展胃肠镜无痛检查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并边带教边培训,现在,该院开展的内镜下息肉切除,填补了海北州此项业务的空白,并获得青海省先进“三新”项目成果。


同时,山东遴选专家到海北进行为期3到6个月的支医工作。一年以来,共有33位山东专家到海北开展支医工作,分布在7家医院的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疼痛、影像、口腔、耳鼻喉等10余个科室,目前又有5人到岗。这些山东专家们通过建科室、坐门诊、上手术、办讲座、搞巡诊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把“一对一”导师制海北学员送到山东跟师傅进修学习

去年11月30日,一位老大爷来到祁连县人民医院就诊。大爷咳嗽咳痰数月,在外院被诊断为右肺炎性病变。祁连县人民医院的大夫初查疑为肿瘤,遂由放射科医生实施CT增强扫描,证实初查结果,为及早干预提供了准确诊断依据。


CT增强扫描检查这一技术,是由山东滨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专家杨书峥带来的。他在支医时开展更具诊疗效果的CT增强扫描检查,并抽出时间对科内同事进行操作培训,使每个放射科医生都能熟练掌握使用该方法。虽然杨书峥的支医任务已经完成,但他所开展的技术却仍然在海北起到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成为海北州面临的一个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卫生援青干部人才探索推进并完善“一对一”导师培养机制。


也就是说,山东专家在海北州开展支医工作是“一对一”导师培养机制的第一阶段。当山东专家完成3个月支医工作返回后,海北州将通过报名、考核等方式,从被带教医师中选拔一批优秀人员,到山东带教专家所在医院再进行为期半年的一对一跟师学习。由于山东医疗资源丰富、技术先进,实践机会多,学员通过半年集中强化学习实践,返回海北州后即可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并转换身份成为带教导师,完成输血与造血机制转换,继续培养本院医师,实现“一对一”导师培养机制的延伸放大效应。

祝您健康

长按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

微信号:sdswsjsw

资料来源:齐鲁周刊   作者:王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