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肇端于战国时代,是我国传统运学救治病人的主要手段之一。历代医家向来主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突出说明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清代宫廷内由于建立了御医入值、脉案记录等制度9使护理病人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护理观察的细致和认真程度为历代所罕见,现择要列举数法于后。
饮食调理法
饮食调理是宫廷中喜用的调护方法,凡病情轻浅或病后体虚者皆可用之,常获扶正除邪之效。
如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和硕额附德勒格,痘出四朝,俱已出齐,在用药物治疗和调护的基础上,午后进食汤饭加野鸡肉数片,收到“形色渐润,窠粒起长,神气安宁”之效。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皇太后患木火生风,气上撞心,心中悸热,烦渴,咳多痰涎,大便尚泄。太医施焕采用粳米锅巴焙焦研极细末,陈年火腿煅研极细末,两味等分研匀,以红白糖和淡橘水调羹,另用乌梅五钱、甘草一钱,煮水徐徐咽之,能起到顾胃化痰、益中摄下的作用。
此外,咸丰朝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容常在患积病,医嘱在服药的同时,仍宜戒食生冷粘腻等物,慎重闭气调理,则属于饮食禁忌与谨慎起居并行的调护方法。
外敷热熨法
外敷法种类很多,其中温经药绵、敷足心法颇有灵验。
温经药绵源于乾隆三十九年五月,皇帝弘历患腰腿冷痛不愈,太医张世琉等以绵子(即絮绵)同川乌、木瓜诸药共煮,以干为度,去药用绵外敷患处,起到温暖通经、逐寒止痛效果。
敷足心法系用吴萸、肉桂、牙皂、附子、炮姜研极细面,加大肥皂合匀,贴两足心涌泉穴。此法治口疮不能饮食,上热下寒之证有效。
热褽法是将药物碎成粗末,用水或韹拌湿,入砂器妙热,布包熨患处,冷则易之。宫廷内凡遇食滞、气滞、疼痛时,每常用之。如光绪七年八月初八日申刻,容常在患腹中积块冲痛,采用此法调理,方用香附、老葱白、生姜、五灵脂共合一处,醋拌匀炒热,布包熨痛处甚效。
清洗头留法
宫廷内清洗头部的方法,主要用于脱发、头痛、眩晕诸病。如自光绪二十九年开始,皇帝载淳于严寒之时,寒气凉风深入脑髓,以致频作头痛,乃经常取天麻、桑叶、薄荷、白芷、防风、羌活、银花、川椒水煎洗头,以控制病情。慈禧太后每以榧子、核桃、侧柏叶煎水洗头,令发不落。
洗目之法,用于时行眼疾浮热蒸灼上焦,以致目微赤,有时胀闷者,具有清肝散风之功,用其调理病人颇为简便。如宣统五年十一月七日,老太太患眼疾,以白菊花、青皮、桑叶水煎频洗眼目,兼服煎剂及药膏而愈。
润面护齿法
润面诸法,是以药物和肥皂类混合,通过清晨洗脸,达到润面散风疗病之目的。如光绪二十九年五月,慈禧太后患面风,左侧面部自眼以下连额,时作跳动,当属面神经痉挛。采用白附子、白僵蚕、麝香、绿豆粉等共研细面,再过重绢罗,兑胰子(肥皂)四两调匀,洗润面部,起到袪风等作用。
护齿方法,宫廷医药载述极为丰富。如同治皇帝患牙痛,采用擦牙散(石膏、细辛、青盐等)为极细末,作为牙粉,每日清晨及临睡刷牙。同时辅以明润火硝白滚水冲化温漱,以消肿止痛。
沐浴薰洗法
沐浴法是用药物煎汤洗澡,以起到保健皮肤的作用。如慈禧皇太后尝患皮肤瘙痒,采用谷精草、茵陈、桑枝、木瓜、青皮、白菊花等煎汤沐浴,达到散风热、利湿止痒之目的。
薰洗法是用药物煎汤外洗局部,起到消肿止痒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四肢、前后阴及眼部疾病的治疗。如咸丰帝某妃,患肝经湿热下注,外阴瘙痒,每用蛇床子、苦参、龙胆草之类薰洗治愈。
拔毒生肌法
拔毒生肌法属于外科换药的范围,常用药物有膏、散等剂型。辨证用于肿疡可促使消散,用于溃疡可促使愈合。如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皇帝载淳患天花毒陷,溃处潮红流脓及腥水,医用赛金拔毒散、紫草膏之类,内服保元托毒之剂,曾一度有验。
除上述之外,调护方法尚有透脑闻药法、膏药外敷法、按摩法、汤剂和代茶饮的煎法等,内容丰富多采,不一一枚举。惟针灸疗法,于道光二年废止,其原因如《太医院志》所载,奉旨: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现在看来,当时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这一调护方法的发展,诚属宫廷医学前进中之憾事。
【本文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1期,作者:陈可翼、李春生。人卫中医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