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贵州大数据峰会上,马云再次语出惊人,他说:
“现今社会,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去玩,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
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智能”。
具体请看视频:
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只能体验。
在未来,大数据、机器将把人类知识领域的事全部做完,人类和机器的竞争关键在于智慧在于体验 。所以,让孩子会玩很重要!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只能体验。
对于“玩的体验”,有两位文学大咖的观点可谓一致: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龙应台
“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席慕蓉
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与生活都将是有趣的、有创造力的,充满快乐的。相反,不懂玩的人,常常显得人生无趣、创造力缺乏。
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从玩耍中产生的。
每个年龄段都有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就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地去发展的。
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
一个完整的人生,应该具备上述所有的特征。
如果限制孩子去玩耍,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能完全。
在中国一般家庭和学校,都是不鼓励孩子玩乐的。而我们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把自己处身在内的现实和责任过早地套到孩子身上。
于是,那些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好学生,等长大了,别人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呆头鹅!”
“只会读书不会玩的小老头儿!”
“这孩子太乖了!
孩子通过玩耍来提前对人生进行彩排。没有玩耍能力的人,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会缺少很多乐趣,会变成死板的成人。
很多家长怕玩耍耽误了孩子的学习,玩有时候不仅限于玩玩具和享乐。我们应该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家务,让他看到做每件事情都有个完整的过程。
很多事情不用特意区分什么是玩什么是工作,因为玩耍是无处不在的。
就算是带孩子出去玩,做攻略收拾出行的东西,买门票机票,这些事情有条件都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另外,孩子做事应该有目的性,并沉浸下去工作至少15分钟以上。
现在想想,我们以前都是被爸妈绑在身上养大的,一起下地、做饭,早早地就学会了很多东西。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理应在生活中玩耍和学习。而我们现在养育孩子有时太精细和“超现实”了。
很多家长跟我们一样,在孩子玩耍这个问题是有认识错误,更注重让孩子开阔眼界,而家里的厨房和锅碗瓢盆长什么样他们都没仔细看过。
也许我们费心用高大上的玩具教孩子认颜色、形状,但其实他们连颜色鲜艳的瓜果蔬菜都还不怎么会区分。
平时可以尝试着带孩子做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家务,比如包饺子、倒垃圾等等。
为什么有的做得好,有的做不好?究其原因,是有没有给孩子观察和重复的机会。
包饺子并不是天天做,偶尔一时兴起,孩子可能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只能用他的方式玩。
但是扔垃圾和买菜是每天的日常,我们天天重复在做,于是他也乐于模仿家长样子去玩。
比如,小孩会喝一口水后会扬起头,让水在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那是我们大人刷牙漱口的动作。
这就显现出“重复”的魔力。
除了要多看,多接触,关键要在玩耍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坚持”。
●习惯的培养
比如,这个事例——
有一次孩子上早教班,他玩水壶的时候把水撒在桌子上,有老师过来教他把桌子抹干净。
他一开始还挺像样的,但是没过一会,他大概觉得差不多了,就把抹布留在桌子上跑开去玩拼图了。
可是,老师却让他把抹布放回到塑料桶里,孩子不仅做了,做完之后继续拼拼图没有受到一点影响。
所以,家长要监督孩子无论做事情还是玩耍每一件事要有首有尾。
●深入的研究
有的家长在陪孩子玩耍的时候,比较心急,经常孩子不会玩就上手去帮忙。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孩子经常在玩稍有挑战的游戏时容易放弃的习惯。其实,小孩子的发展真的是日新月异的,之前他做不好的,可能是能力不够或者我们的引导不恰当。
当他经验积累足够了,自然就玩好,所以我们不应该很快放弃某方面技能的引导,而急着去试其它的。
过于心急,让孩子做超出他年龄的事情,家长和孩子便都会很快放弃了。
养孩子不是创意比赛,不能只争朝夕,每天多一点耐心陪伴。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先教会孩子玩,而不是急于把他们培养成天才。
来源:90秒(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