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知识

来源: 全南卫生计生/qnxwjw

   9月1日至9月30日是全省“安全用药宣传月”,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完善安全用药体系建设、降低群众用药安全隐患”,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儿童安全用药知识吧。

  一、儿童用药误区

很多时候妈妈们习惯用“经验之谈”来给孩子们用药,殊不知经验未必都适用,妈妈们还需谨慎用药,保证孩子健康

 


将退烧进行到底,大错特错!

随着年轻妈妈的增多,孩子一头疼脑热就急着给孩子用这个药用那个药,有时候还会输液以及服用大量抗生素,其实过度的紧张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妈妈们也许不知,发热其实是孩子身体与病毒对抗的阶段,如果一味的依赖抗生素会很难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而且会有许多副作用。由于孩子发育不健全容易引发高热,这个时候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补充足够的水分。在用药上,孩子如果没有其他不适,可以给孩子物理降温和服用口服药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使用儿童专用的感冒药,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针对孩子感冒的发热、头、流鼻涕的症状全面进行治疗。

成人药减量更有效果,很危险!

很多家长根据经验把成人感冒药减量来给孩子服用,据一项数据显示,近90%的成人药里是没有儿童用药剂量的,由于孩子身体的各种系统还未发育完全,贸然使用成人药往往会给孩子的肝肾造成负担,引发儿童药物中毒。据统计,儿童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是成人的2倍。

发烧捂汗,行不通!

发烧捂汗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发烧后会做的一件事,但是殊不知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弱,尤其是在出现发烧症状时。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由于他自身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在生病的时期,如果家长一味的给孩子捂汗,就会使孩子的体表温度更高,孩子易虚脱。

二、服用退烧药四个关键时刻

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就急着用药,认为药效越快、体温降得越低越好。其实,用退烧药不能太急,要注意4个关键时刻。

体温到38.5℃以上时再用退烧药。38.5℃以下的发热,一般属于身体免疫功能可应对的安全范畴,不必吃退烧药。此时可通过喝适量的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让身体出汗或排尿以助降温。还可以同时采取物理降温,如用低于体温的温水擦拭头颈和四肢,或用低浓度酒精擦拭腋下、手脚心等。如果过早用退烧药,不仅会影响身体免疫功能,延长病程,还可能因退热掩盖了症状,加大原发病的诊断难度。此外,药物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果患儿有高热惊厥的病史,还是建议及早用退烧药。

服药半小时后开始起效。退烧药的起效需要一个过程,一般在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服药后要注意观察体温和患儿表现,不要急着加药或换药,以免引起药物过量。常用的退烧药如布洛芬、扑热息等,一般建议间隔6~8小时以上再用下一次药。很多人为了快速降温,不到间隔时间马上又服同种药,或者同时服用其他的退烧药。这样做容易造成退烧药蓄积,损伤肝肾。

体温降到38.5℃以下时就停药。体温降到38.5℃以下时,机体的自身免疫保护机制得到恢复,可通过物理降温措施调节。此时停药还可减少药物对身体的损伤。

用药3次无效时,最好就诊。一般来说,如果能初步判断发烧是由感冒引起的,症状不重,发热不超过39.5℃,患儿精神状态较好时,可以先在家里多喝水、服退烧药并观察。但如果吃两三次药还不退烧,或者发烧时伴随有呕吐、腹泻,或者持续的高热不退,精神状态很差等情况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