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些情况时,你是不是经常被告知要这么做:
处理伤口,用红药水、紫药水就行?
有人晕倒掐人中恢复意识?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
······
上面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急救方法。但是小编要告诉大家,这些方法不仅没用,还可能伤害身体。
误区一
习惯用红药水、紫药水处理伤口
错!
红药水,又叫红汞。之所以逐渐被淘汰,与其中的汞成分有不可拆分的联系。
“紫药水”(甲紫)相信也都不陌生,紫药水能让伤口表面快速结痂,看起来伤口表面干燥清洁,相对于红药水好像要安全一点,但是实际上干燥痂皮下面细菌还在繁殖,反而更容易化脓。而且很容易造成皮肤染色。
紫药水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经研究发现紫药水有潜在的致癌性。因此紫药水现在也已经逐渐淘汰不用了。
现在,医院用来处理伤口的,一般是碘酒、碘伏、双氧水等。这些消毒用品,在使用上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不能随便乱用。所以如果创伤比较深,最好去诊所处理哦。
碘酒和碘伏有什么区别?
碘酒含碘、碘化钾及乙醇。外用用于皮肤消毒,但应该使用75%酒精进行脱碘,要不然会烧伤皮肤。
碘伏作为一种含碘的杀菌消毒液,碘伏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和芽孢都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用于处理烧伤、冻伤、切割伤、擦伤、挫伤等一般各类外伤。而且碘伏更加温和,对皮肤刺激性小,所以碘伏现在运用较为广泛。
误区二
鱼刺卡喉,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
可能知道海姆立克急救法不是非常多,小编往期也介绍过这个急救法,不知道的伙伴可以去看一看▼▼▼▼▼
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用到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鱼刺一般是细细的,一般也不会造成气道的完全梗阻,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可能会损伤器官。
一般鱼刺卡在喉咙该怎么办呢?
当鱼刺卡在在喉咙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的吞咽。因为如果卡在喉咙里的鱼刺比较坚硬的话,会对喉咙和食道造成很大的伤害,可能会刺破食道,造成大出血。那就很危险了。
1、首先可以尝试着用清水吞咽,清水是流动的,不会强压迫着鱼刺下沉,即使咽不下去,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
2、如果张开嘴就能见到鱼刺,我们会可以用镊子或者夹子夹出来,不要盲目就去硬咽下去,以免卡住在喉咙深处。
3、如果鱼刺刚卡在喉咙里,还没在喉咙的喉咙深处,可以尝试着咳嗽,把鱼刺咳出,或者用手指压住舌根使其呕吐,把鱼刺顺着呕吐物带出来。
4、有的人喜欢用吃馒头的方式把鱼刺带下,其实这种方法不可取。这种很硬的方式极易损伤我们的食道,除非你知道你吞下去是很小的软刺,不然就不要用强咽食物的方式去做。
5、当你尝试着用以上方法还是不能把鱼刺弄出来,就要及时就医了,不要延误太长的时间,以免耽误最佳时机。
误区三
糖尿病患者绝对不能吃糖
得了糖尿病,亲戚可能就不让你吃甜的或者高热量的食物,许多糖尿病患者就因此反而会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糖的摄入量是事实,但是基本的需求一定要保证!
提到测血糖,最熟悉的就是要求空腹。空腹血糖是指前一晚禁食8~12小时后的血糖,一般早上起床后8点之前测量较准。它还可以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
空腹血糖正常值:3.9mmol/L≤血糖≤6.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早、中、晚餐第一口饭算起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
餐后2小时血糖主要反映患者胰岛素β细胞的储备功能,以及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效。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因而表现为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4.4mmol/L≤血糖≤7.8mmol/L。
误区四
发现心脏骤停,立马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这个词越来越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大多数心跳骤停的早期,按压比人工呼吸重要的多,只做人工呼吸不做胸外按压,是救不活人的!
因此,推荐的做法是:
没接受过培训的普通人,在电话的指导下对成年患者进行单纯按压的心肺复苏法;
接受过培训的人,还是应该对患者使用传统的、按压和人工呼吸相结合的心肺复苏法。
误区五
给晕倒的人掐人中
大众容易混淆晕厥,昏迷,休克这三者的区别。
晕厥,也称昏厥,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短暂性,广泛性脑缺血、缺氧引起,表现为一种突发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而跌倒,并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自行清醒。如果病人不能被叫醒,或在短时间内不能清醒则为昏迷。但是,人们往往把晕厥说成休克或昏迷。
面对晕厥病人,一般是要先判断生命体征(如果不是昏厥,而是昏迷、心跳呼吸骤停,那就需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把病人平躺或者头低位,增加脑部供血,抬高下颌,畅通呼吸道,坚持病人是否有外伤,尽快送医。
而掐人中,一般动作就是把病人头枕在自己身上,也就做到了头低位,掐人中过程不自觉抬高了下颌,使得呼吸道更畅通。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就会清醒过来。所以说,掐人中能醒的,都是自己能醒过来的,但如果是严重疾病造成的昏迷,生命体征都没了,掐破人中都没有用。真正碰上昏迷、心跳呼吸骤停的,被证明有效的方法是CPR!
了解更多急救知识,生活中说不定哪一天就能用上!希望大家能在学习的同时也能让身边更多的人知道,也祝愿大家都没有需要用上这些急救的机会。
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