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中的消渴病是什么?结果一定让你大吃一惊

来源: 医药科普/yiyaokepu

点击上方医药科普关注健康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当时称之为“消渴病”。在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 中说消渴病,“每发小便至甜”,这个发现比英国发现糖尿病早几百年。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历代医家都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中说:消渴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宋代以后又把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有极其丰富的经验。
       中国古代限于历史条件,以症辩证,出现多饮,多尿即谓之消渴。从现代医学的化验来看,多饮多尿并不都是糖尿病,如甲亢,尿崩症虽然都有多饮多尿,但是血糖尿糖正常,不能称之为糖尿病。但不出现多饮多尿而血糖尿糖均高,也称之为糖尿病。因此不能把消渴病与糖尿病划等号,诊断糖尿病要依据化验来定。
       从现代医学来看,糖尿病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病。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胰岛素依赖型。二非胰岛素依赖型。

       我国对于糖尿病认识较早。«内经»中就有记载,称之为消渴。历代医家对于消渴病都有论述。关于消渴病的病因,在«素问» 中说:“此人必数食甘类而多肥也。肥者令人肉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有认为嗜酒可致消渴,如«千金方» 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者”;有认为精神因素诱发消渴,如«河间六书»所记载,“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也有认为房室不节,精虚肾燥,发为消渴。
       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是综合的。尤其是嗜酒,善食膏腴和精神过度紧张三者综合而发病者较多。
       糖尿病多因恣(zi)食肥甘,蕴为内热,或情志失调,五志化火,或肾虚精亏,均可导致消渴发生。所以说,糖尿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如果迁延日久,阴阳俱虚,会导致变证百出。

       中医治疗糖尿病要辨证分型。最自然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减少糖分的继续增加,也就是控制饮食;二是增加运动量,消耗多余的养分。如果是虚症,我们就设法进行调节,进行平衡,甚至还要补虚。
       糖尿病在初期,实证比较多。我们常用到像白虎加人参汤这类治疗阳明实证的方剂。稍久一点,病人大多主诉容易疲劳,所以病期较长的糖尿病,一般可按虚症来处理。中药虽然没有专门降糖的药物,但我们常用来组方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大都具有补性润性升性的特点。这些与糖尿病的燥性特征是对应的。所以,比如地黄,人参,山药,知母,麦冬,葛根等等这些补性润性的药物,如果随症治之,对糖尿病都有一定疗效。
       对于属于热证,燥症即表现为大渴引饮的糖尿病,白虎汤加人参是首选。不过,毕竟石膏是湿寒泄性药,不宜长期使用此方。我们常在使用一段时间白虎加人参汤后,根据具体症状换方麦门冬汤,或炙甘草汤,或者八味肾气丸。八味肾气丸,此为有名的消渴古方,对于下肢无力,腰痛,夜间口渴,精力减退以及畏冷等症状较适用。需要注意的是,八味丸并非是如今药店里的金匮肾气丸。此金匮肾气丸为济生方,加有车前子,牛膝等下行通利之味,适用症已有所改变。麦门冬汤,用于虚热型糖尿病,或者在白虎加人参汤后得到一定程度下降,口渴有所减轻时,有时会有良效。对于营养过剩型的糖尿病人,平素体质优良,周身有力,无疲倦感,减轻体重通常会有助于对糖尿病症状的改善。有时会有用到大柴胡汤等泻下剂的机会。
       以上是我作为中医对糖尿病的一些看法,我们在运用方药治疗的同时,需要糖尿病人积极的配合,控制饮食,调节心情。当使用中药无法控制血糖时,还是要及时就医。

微信: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健康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