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不少患者询问:“怎么样才算空腹,空腹抽血要注意什么,那些检查项目需要空腹,哪些项目不需要”等问题,以下所述如何做到正确空腹抽血。
空腹采血不是指采血前一天晚上不吃饭,而是指禁食12~14小时后所抽取的静脉血。如果是第二天早晨8点到10点左右抽血化验,那就应该在检查前一天晚上8点后禁食不禁水,清淡饮食,保持平时的生活习惯,不喝酒,不喝咖啡和浓茶,休息好。
如果前一晚很晚了还在吃夜宵,或者前一晚的饮食过于油腻,肯定会影响抽血化验的结果的。采血当天早上不吃早餐,不喝或少量喝水(对于患高血压、哮喘、心脏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用少量的白开水送服药物对检验影响不大,但不能饮用含糖饮料和奶制品),不做早锻炼,平静地到医院等候采血。在轻松平和的状态下采血,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餐后12~14小时胃肠的消化与吸收活动已基本完毕,因而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比较稳定,此时测得的各种数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机体的生理变化,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否则,如果在进食后采血,则会因为食物的影响而无法对检验结果进行判断。主要原因如下:
1、进食后,由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血液中的生化成分,如糖、蛋白质、脂类与各种无机离子等呈现暂时性变化。因此,用这种血液标本测得的各项结果,一方面不能反映机体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无法与空腹血所测得的正常值进行比较,因而也就无法获得准确的临床判断。
2.进食后可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可发生改变,因而不能得到准确的化验值,如进食含脂肪高的食物后可使甘油三酯明显升高数倍;食用高糖食物两小时内可使血糖迅速生高。在头天晚间进食后到第二天清晨,空腹时间达十小时以上,体内各种物质已达到相对稳定和平衡,食物性因素对血液成分基本没有影响,此时抽血可得到相对稳定准确的结果。
3、人体由于生物周期的变化,某些项目的检查会因采血时间不同而变化较大,空腹抽血有助于在同一时间测定,使检测的结果更具有可比性。
4.人在早间运动较少,而进食、劳动、运动、工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使一些化验指标波动,有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不利于与以前所做结果的比较。
5.许多抽血化验项目的正常参考值均来源于正常人群空腹抽血的结果,经统计分析后得到的。
需要空腹抽血的化验,大部分是生化检验项目,例如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等。而这些生化检验的各项正常值,均是以正常人的空腹血所测得的数值。
1、血糖(空腹)和糖化血清蛋白:前者是指从前1天晚餐后至次日清晨空腹8~12小时,在清晨6~8点测定的血糖含量,超过上午10点以后的“超空腹”血糖会影响检查结果。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近4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其结果与血糖浓度成正相关,需空腹血(但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不受进食、运动和情绪影响,无需空腹抽血,其反映前2~4个月血糖波动情况。
2、血脂:影响血脂化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食物。进食后,特别是吃了丰盛食物后,食物中脂肪经过小肠进入血液,使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因此,只有抽空腹血化验,才能反映稳定的血脂水平。
3、肝功:反映肝代谢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和谷氨酰转肽酶(G-GT)等,及反映蛋白质代谢的总蛋白(TPO)、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等受饮食影响较大,需空腹(仅做乙肝两对半检查可喝水和进食)。
4、肾功(含尿酸):尿素氮(BUN)、肌酐(Cr)和尿酸(UA)受饮食和运动影响较大,需空腹。
5、血生化:包括钾(K)、钠(Na)、氯(C1)、钙(ca)、镁(Mg)和磷(P)等,进食会影响结果,需空腹。
6、血流变测定:需测定血浆中的糖、脂肪、蛋白、尿素氮、肌酐和血细胞等有形成分,需在安静状态下,抽空腹血并抗凝。
7、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O”和C-反应蛋白:目前多数医院使用比浊法进行检测,因仪器对浊度识别无特异性,为防止血清标本对其影响,也要求空腹抽血。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患者对“空腹”有诸多误解,有的认为空腹就是要饿肚子,饿得时间越长指标越准。还有的患者害怕指标会高,有意晚去医院抽血。其实这样想法是错误的。例如空腹血糖不等于“饥饿”血糖,测空腹血糖前没有必要故意去长时间饿肚子。
人的机体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当身体处在饥饿状态时,体内各项机能指标都会发生变化,这样采集到的血样标本就会失真,从数字上看结果可能“正常”,医生嘱咐患者空腹验血,并不是要让患者饿肚子,更不是说饿了十几个小时以(处在饥饿状态)后的化验结果。因为身体若处在饥饿状态时,体内各项机能指标数会有所变化,这样就会导致采集的血样与平时不同。所以,这样化验出来的结果即使“正常”,却不能准确反映病人的真实情况。
顺便点个点赞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