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将“献血谣言”各个击破 !

来源: 孝感卫生计生/xgwsjs


捐一份热血 献一片爱心

无偿献血

帮助濒危患者挽回生命

但在我们的身边

很多流传着的献血谣言

绑架了大众捐献热血的爱心

今天,就容小编为大家揭开

关于无偿献血的十大谣言



01

献血前不能吃东西


真相大白  献血一定不能空腹!


原因解释 平时去医院体检,抽血检查时常常被要求空腹,所以大家误以为献血也应该是空腹,其实不然。因为空腹时体内血液葡萄糖含量相对降低,献血后血容量下降,较容易使献血者出现轻度或重度献血反应。而进食可提高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血容量,可大大减少献血反应特别是重症献血反应的发生。


【温馨提示】  如果您忘记吃早餐了,我们的各大献血车(屋)都是给您准备了饼干和糖果的哟。



02

献血前后不能喝水


【真相大白】 献血前后一定要适当地多喝水!


【原因解释】  献血前半个小时可以喝一些糖水,因为糖水更容易进入血液,另外,喝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管充盈,对献血者来说也有安全、舒适的感觉,从而使得采血过程顺利进行。献血后,需要对血容量进行补充,而补充血容量最快的方法是补充水分。通过大量补充水分,可使血容量在1-2小时内恢复正常。


【温馨提示】  献血前一定不要喝浓盐水,这样会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相对变少,而血浆变多,这对由于贫血而需要输血的病人来说,血液质量就打了折扣。对于献血者本人来说,也会增加胃肠负担。



03

献血后会引起肥胖


【真相大白】 肥胖的原因一定是摄入过多!


【原因解释】 正常情况下,献血是不会直接导致人体发胖的,因为造血并不是造脂肪,不能简单将二者对等起来。献血后,人体会在120天内完成全身所有血液的一个循环和补充,在此期间,如无特殊情况,人体会加大对营养的需求。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会经常感觉到饥饿,食量也会变大,如果不加以控制,是很容造成肥胖问题的。


【温馨提示】 献完血后,补充营养要讲究方式方法哟,不要食用高热量、高油分的食物,清淡饮食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呢。



04

献血可能感染疾病


【真相大白】 无偿献血一定不会感染疾病!


【原因解释】 无偿献血采血工作人员均为经过采血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所用采血器材均为国家正规厂家生产的一次性器材,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每位献血者采用一套新的采血器材,用后一律销毁,决不重复使用。



05

献血会让人上瘾


【真相大白】 无稽之谈!


【原因解释】 献血不是吸烟,更不是吸毒,当然不会“上瘾”。献血后人体会以正常的速度再生血液,不会因血液“产生过多”而迫使献血者不停地献血。或许还是有人会问,那些献血多次的献血者,他们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来献血呢?小编回答你,因为爱。


06

献血会造成气血虚弱


【真相大白】 你小看了人体的调节机能!


【原因解释】 献血不会使人“虚亏”、“伤元气”。血液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人体对血量的调节机能也十分健全,献完血后绝不会产生气血虚等情况。事实上,献血者在离开献血现场时,机体已经开始对献出的血液进行补充。数小时后,血容量即可达到正常水平,不会感到不适。献血者当天仍可从事非强体力性日常工作。


【温馨提示】 献血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是不宜做剧烈运动的哟,请您好好休息。



07

献血会贫血晕倒


【真相大白】 血液是会新生的。


【原因解释】 不少人以为,献血后需要补血,否则容易贫血。其实,献血者按规定间隔日期献血,不会引起贫血。每次献出的少量血液通过机体调节,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并不影响血液再生功能。


【温馨提示】 贫血是种疾病,贫血的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



08

献血会降低免疫力


【真相大白】 1-2个小时白细胞就补齐了。


【原因解释】 从生理角度而言,构成人体免疫抗病能力的主要是白细胞。一次献血200或400毫升,所捐献的白细胞只占人体白细胞总数的1%至2%,失去的这点白细胞在1、2小时内,就能从骨髓得到补充。 


【温馨提示】 加强运动是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的好方法喔。



09

献血会导致血压异常


【真相大白】 正常人的血压异常多为紧张所致!


【原因解释】 献血不会引起高血压或低血压。有献血者在献血后几天内出现血压异常的现象,这往往是精神紧张或情绪兴奋引起的,只需要多休息,保持稳定的情绪,血压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10

献血会影响生育功能


【真相大白】 献血和生殖系统关系不大!


【原因解释】 民间素有“一滴精,十滴血"的传言,然而,生育能力取决于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是否正常,取决于受精卵生长发育的条件与否,而与是否献血没有直接关系。


联盟每日一金句

您献出的血液,挽救的是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家庭的支柱,一个生命的希望。 无偿献血,感谢有您!

——  湖南省血液中心 宋龄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