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疾病视角找准外科产品市场推广的痛点

来源: 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

丨本文同名讲座视频回放已在“思齐圈网站www.siqiquan.org上传“。

丨现整理为文稿如下,欢迎继续探讨:


2017年医疗销售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破局的重要方法是回归 “疾病”这个医疗市场的根本视角,外科产品市场也是如此。


在医疗市场众多的不确定性中,只有难是确定的。


先深入一步,从三个维度分析一下整个医疗市场究竟难在哪儿?


一是“时间”。


医学从古至今,一直是经验的、模糊的、个体的。中医主要是经验的总结,西医也多基于实验科学,地球人都知道经验才是临床诊治的真正法宝。也正是为了避免绝对的经验主义,所以现代医学才会推广“循证”。相对于机器,动物包括人类的重要特征就是“模糊”,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仍十分有限,所以“仿生”至今仍是难题,“机器人”更多还是“机器”,“精准”永远在路上。至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同病不同治,更是常识。


二是“地域”。


无论中外,医学都不仅是科学,更融合了人文和伦理。中国的悬壶济世,西方的“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都充满了人文理念。现代医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内容。而从西方的“海豹儿”到国内的类似“孕妇跳楼”事件,从“安乐死”到“脑移植”的争议,无不体现医疗显著的伦理特性。


三是“人或参与者”。


主要是医患和政府。对医者而言,“有时是治愈”都太乐观,现实是“偶尔是治愈”。国内医生不仅要看好病,还要算好帐,尤其不易。而患者的难,相信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作为现代国家的大管家,政府才是医疗的主要决策方。国内状况是:管太多则一潭死水,推给市场则乱象丛生;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未能很好解决医疗或昂贵、或低效的问题。因此,医疗从来不仅是生理问题,更关乎心理和社会。


医疗市场虽然难,但医疗人的使命就是迎难而上,努力增加医疗的确定性。



在“难”的大背景下,中国医疗市场有哪些共性痛点?


首先,以“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衡量,中国医疗市场更不典型,很难评价。不信?想想以下问题:医疗政策是否公正、连续?资源分配是否公平、合理?行政化和编制问题如何解决?医疗定位和主体是否清晰?其次,医疗市场出现颠覆性、革命性产品越来越难;国内市场还有“工匠精神”的问题、好原理常难以实现为好产品。第三,医疗市场固有的道德宿命和悖论:如医疗产品多卖好,还是少卖好,医疗各参与方能否共赢?癌症治疗是激进一些,还是保守一些,优先保命还是保质?临床指南是否过多,是否被利益裹挟?最后、也是最表象的就是营销方法,比如讲模式、学技巧、讲颠覆、做学术,做客情,还有客户、用户严重分离的问题,等等。


面对任何医疗市场问题,全面了解和分析思考是一切对策的基础,必须时常退回到共性痛点这个层面,才不会迷失在森林里,更不会听风就是雨。

顺便给出共性痛点的基本对策:针对不典型市场,要么“接地气”,短期获益;要么“等风来”,长期有利。如何提升产品价值?持续创新、工匠精神永远是王道。道德困境似乎无解,但提升全民医学素养必是可持续之道。营销方法已太多套路,不累述。

上述共性痛点分析和对策当然适用于外科产品市场。但外科产品市场还有何独特之处?什么才是其市场推广有别于其他产品市场的核心痛点?这就要回归“疾病”视角,沿着外科产品市场的问题主线去发掘。




疾病并非因其自身属性分“内外”(内科、外科),而是因治疗的不同分“内外”。内科、外科的界线传统上就是一把“刀”(手术刀),需要手术的通常就是外科疾病。因此外科的“疾病”视角其实就是外科的治疗视角,绝大多数情况就是指外科手术。


比较一下三个说法的视角差异:产品在外科卖的就是外科产品,这是“产品”视角;客户是外科的产品就是外科产品,这是“客户”视角;直接用于外科治疗(或手术)的产品才是外科产品,这是“疾病”视角。换言之,外科的核心特性就是要“动手”的,所需技能越复杂,产品的外科属性就越强。那些只“动嘴”(医生口说、患者口服)的产品尽管外科也用,但还是内科属性,其市场推广也多是理念层面的推广。搞清楚这个视角,就很容易推断:一些跨界的新概念、新技术,如AR、VR、3D打印等在外科必定会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它们只能提升“观感”,解决不了“动手”的问题。


明确外科的“疾病”视角后,推广好不好,就看能否真正从这个视角出发,发现市场推广的核心规律。借用医学解剖学的概念:如产品特性事关理念层面的,市场推广主要就是给客户洗“大脑”的问题;事关技能层面的,就是解决客户“大脑-小脑-眼/手/脚反射弧”的问题,其中差异化的核心是“小脑”。


外科客户主要是外科医生,其真正需求肯定是当个“好医生”,而手术好不好是必要条件。因此,外科医生对外科产品的核心需求就是用产品把手术做得更好。对市场推广而言,就是设法让医生在手术中把产品用好,其核心显然事关客户的技能层面。所以说外科产品市场推广的核心规律就是解决好客户的“小脑”问题。


换言之,从外科的“疾病”视角看:“眼高手低”、或者说“看到、想到、做不到”是外科医生最大的痛苦;从产品视角看:产品“不好用或用不好”,也就是价值不大或体现不好,是市场推广人员最大的痛苦。两个痛苦的交集还是“小脑”问题,后者自然就是外科产品市场推广的核心痛点。


下图为外科技能的学习曲线,同样可倒推出外科产品市场推广的核心痛点。如图所示:


对外科医生而言,手术学习经常是理论先行,技能滞后。对市场推广而言,外科医生技能的拐点,才是其临床水平的拐点,才是手术例数的拐点,才是市场容量的拐点,也才有可能是其业务真正的拐点。


总之,外科产品市场推广的核心痛点就是:搞不清“大脑”还是“小脑”,或搞不好“小脑”。这导致本就紧张的市场资源错配或低效使用,最终事倍功半,隔靴搔痒。

最后,结合笔者的一点经验体会,看如何聚焦核心痛点,做“小脑”的工作,获“大脑”的回报。


鉴于前述的痛点分析和学习曲线,尽管市场推广肯定是理念先行并贯穿始终,但毫无疑问,外科产品市场推广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必须侧重于技能的教育和推广,解决好客户的“小脑”问题。比如术式(手术方式)教育就是解决客户“小脑”问题的典型方式,顶尖的外科公司早已践行并获益良多。这从财富500强里医疗公司的排名可见一斑(外科产品市场规模仅居中游,但出了医疗器械领域最大的2个巨头)。当然,这对公司及其团队市场推广的能力和体系要求很高,故类似方法适用于具备相当规模和能力、致力于追赶行业领先者的公司及其团队。


对一般外科产品公司及其团队,建议从短、中、长期分三阶段做“小脑”的工作。抽象概括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少点功利心,多点公益心。


短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推广着重于产品和“小脑”的关联。如资源有限,就少做给外科客户洗“大脑”的事。因为公司提供的理念层面学术内容难以和客户在一个级别上;现代信息包括学术内容的传播又如此便捷,客户完全可自行获取而无需依赖外力。一定要把有限资源集中于客户的“小脑”:比如搭建产品相关技能的交流、练习平台,至少可提供观摩机会,这更符合外科医生的需求和兴趣。


中期是少点功利心,竭尽所能帮助外科客户提升手术技能。在此阶段,只要找准痛点,市场推广别太担忧见效慢,也无需担心资源投入打水漂、为别人做嫁衣。况且医疗是长线生意,想在外科产品市场持续良性发展,市场推广不能只关注与自己产品直接相关的技能,而首先要满足客户全面提升技能水平的需求,这个阶段“种瓜得豆、低开高走”的情况太常见了。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外科公司及其团队最终能否做大做强的分水岭。


长期是多点公益心,可多部门联合、包括客户一起建立行业或第三方的专业推广体系,全面满足客户医教研需求,增强医疗的确定性,最终造福病患。这通常是行业领导者的愿景,也需要所有医疗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和良性竞争。如果外科公司及其团队处于此阶段,仍要注意审视产品与“小脑”的关联度和复杂性,再根据市场和公司的整体发展掌握好推广节奏和尺度。


解决了外科客户的核心痛点——“小脑”问题,使其能用产品把手术做得更好,技能和临床水平拐点更早到来,直至成为一名“好医生”;这样客户的“大脑”一定会感恩,主观上产生忠诚度,甚至形成下意识使用产品的习惯,也即市场推广的直接效应、边际效应和后效应,结果一定是业务的可持续良性成长。

 专栏作者/钱鋆

 先在三甲医院做外科医生十年,后有各类医疗公司磨砺十年,喜探寻事物本源,自定义原 创专业思考派。

今日互动:

· 后台回复『钱鋆』,观看钱老师的更多文章。

·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从疾病视角找准外科产品市场推广痛点』主题微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