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制剂类型,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不少患者看完中医带着药方,到药房抱回了一大包药。回家后,一股脑地扔进锅里,迫不及待就开煮。殊不知,煎好一锅药,尝到其精华,让药效发挥,讲究可不少呢!
一:容器
要煎好药,先选好锅。锅不在贵,合适便好,化学性质稳定是前提。以砂锅、瓦罐、陶罐为好,搪瓷罐次之,砂锅当然是首推品种:受热均匀、保温性好、价廉物美。这类容器导热均匀、热力缓和、保温性强、水分蒸发慢,忌用铜锅、铁锅、铝锅。铁化学性质不稳定,以免和药中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另外,还可选择玻璃和不锈钢材质的。
温馨小贴士:每次煎完药,记得要刷洗干净哦。
二:煎药用水
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不建议使用矿泉水,因金属离子易与中药中的生物碱、鞣酸等发生反应。建议将自来水烧开放凉再煎药。
三:煎煮汤药小口诀:一泡二煎三混合
一泡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出售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前没必要淘洗。如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影响中药疗效。煎煮药前,先加冷水将饮片浸泡20-30分钟,使药材充分吸收水分,便于在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浸泡时,加水量以高出药面3-5cm为宜,第二次煎煮酌减。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叶、茎类药材为主的组方,可浸泡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矿石、化石、贝壳类为主的组方,可浸泡60分钟。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
二煎
火候:“武火”火力猛,火势急,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多;“文火”火力弱,火势缓,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缓慢。先武后文,常搅动。药液沸前用大火,使水很快沸腾,沸腾后用小火,让药液保持微沸状态,利于药物成分煎出。一贴药物煎煮两次。一般第一煎,沸后煎煮20分钟;第二煎,沸后煎煮15分钟。滋补类药物可略微延长煎煮时间。
三混合
煎药代水法:即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 弃渣取汤, 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药。
分煎合汁法:即将需水量大的与小的药物分煎, 各滤出其汁, 再混合煎熬浓缩。
多汁浓缩法:即将药合在一起煎, 煎2次~3次, 将每次煎取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煎, 浓缩至300毫升左右服用。前2种方法适用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第3种方法适用于普遍大剂量药物的方剂。需注意的是, 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
五:需单独处理的草药
包括先煎药、后下药、包煎药、另煎药、贵重药,需烊化等。
需先煎的药物有:1)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由于其质地坚硬,宜打碎先煎20分钟;例如:生龙骨、生紫石英、生石决明、鳖甲、龟甲等。2)某些有毒饮片,宜先煎1-2小时,起到减毒目的;例如:生川乌、生草乌等。
后下:起锅前5-10分钟放入即可。
需要后下的药物有:1)气味芳香类饮片,含挥发成分,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散失;例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2)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饮片,起锅前10-15分钟放入;例如:钩藤、苦杏仁、生大黄、番泻叶等。
包煎:需将饮片装在布袋中煎煮。
需要包煎的药物有:1)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以免煎煮过程中黏糊锅底。例如:车前子、葶苈子等。2)富含绒毛的饮片:以免汤药中混入绒毛,刺激咽喉。例如:枇杷叶、旋复花等。3)花粉等微小饮片:包煎利于充分浸润。例如:蒲黄、海金沙等。
另煎:单独煎煮后与其他药液混合。主要是一些贵重药材,例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
烊化:加热溶化或隔水炖化后,与其他煎煮好的药液混合。
主要是胶类中药,例如:阿胶、鹿角胶等。
用时捣碎:煎煮前捣碎。主要是外壳坚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的药物。例如:决明子、豆蔻、桃仁、酸枣仁等。
温馨提示:煎煮前,临时捣碎,切勿一次性捣碎多日药量,不利于药品的贮存。
六:常见问题
假沸
一些药物含皂苷等成分,如柴胡、款冬花、远志、沙参、牛膝、甘草、桔梗等,这些药低温时即可产生泡沫,让人误以为水已烧开,这是假沸现象。要注意,未煮沸的水不能使药物有效成分完全溶出,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煎煮时可通过搅拌避免假沸,等水开后再关小火。
煳锅
煳锅是指药锅底部的药液变成煳浆状态。有些药物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易引起煳锅,应单独加温溶解,或直接加入煎好的药液中,趁热搅拌溶解。如加热过度熬焦了,整副药最好不要服用,其有可能变成“毒药”。有许多方法可避免药液煎煳,具体如下:
全面清洁锅具
选择传热均匀的煎药锅具
加盖
煎法要正确
煎药时还必须注入足够的水,水分缺乏时,可酌量添加续煎。煎中药添水量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治疗效果。加水过少,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溶出,还易引起糊锅。
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决定。病在上焦(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易吸收。所谓空腹服指早饭前1小时或晚饭后1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可提高杀虫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药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时间,以利发汗。
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有特殊治疗情况应按特殊服法。
服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
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
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
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
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
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次~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每次服用150毫升为宜。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岁~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岁~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岁~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用成人药量。
次数
总之,要喝到药里的精华,不下点小功夫是不行滴。当然,现在各大医院为方便患者,提供了很多人性化服务。对于那些需要特殊煎煮的药物,药品标签上都有标注。若有问题,可咨询医生或药师,或是在药房窗口领取一张煎煮药品说明,回家细细研读。对于实在没有时间煎煮药物的患者,可选择医院药店提供的代煎服务哦。
现在不养生,老了养医生,养生能救你的命,医生却不一定能治你的病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好药材 好药效 选中药 正元春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
更多精彩,不断更新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
您的每一次转发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