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中秋节后如何养生

来源: 松滋市中医院/hbsszszyy

中秋节就这样过去了,而国庆的小长假也已经过去了,大家都知道秋季需要养生,而且中秋节后是养生的黄金期,你知道为什么中秋节后是养生的黄金期吗?养生的方法又有哪些?下面请中医专家来为我们进行解答。

为何中秋节后是养生黄金期?

1、身体已经适应秋季

中秋时期人体因为气温的降低,不再有初秋时期的食欲不振、烦闷和燥热现象,从内到外已经适应秋季气候变化。

2、外界环境更舒适

主要是因为很多地区在中秋节之后,天气就不会再出现回暖的现象了,气温就会变得更舒适、早晚凉爽、雨水减少以及空气质量相对提高。

3、食物更丰富

秋季不管是谷物、蔬菜还是水果,都大获丰收,更多的应季食物补充人体营养。

中秋节后养生方法有哪些?

食养:防燥滋阴,养肾润肺

秋季,气候变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食养以防燥滋阴,养肾润肺为主。在饮食上,应以少量椒、葱、韭菜、蒜等辛辣食物,配合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鸭肉、乳品等柔润食品。至于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形养: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气候干燥,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水分也易流失。所以要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多喝水,多吃含胶质与水分的水果,避免剧烈的运动。并应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秋季,暑气由盛而降,昼夜温差大,到了10月左右,暑气渐退,但逢秋老虎发威时,天气又闷又热,这种凉热不定的天气,最容易感冒。

食疗:三个食疗方可预防感冒

1、生青杨桃5个,榨汁,加入一钱人参粉共服。

2、酸杨桃切片,加点盐,可防感冒声哑、喉咙痛。

3、香蕉一个,加柠檬数片及砂糖,腌半小时后食用。

药养:以养肺、补气、滋阴为主

药养重点放在滋补津液方面,平时可服用人参、沙参、麦冬、百合、冬虫夏草、核桃仁、杏仁、川贝、胖大海等益气滋阴的中药来保养。若容易发燥病,则用生地、百合、党参、麦冬、甘草来预防。

另外,中秋过后要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享受收获累累硕果的喜悦,或以哲人的眼光判断自然季节交替所表现的各种景象,保持内心宁静,收神敛气。

除对日常生活进行调节外,还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

三秋养生各有侧重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时期,人们的情绪也极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以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湿热重,防暑降温要继续。俗语说“热在三伏”,而第三伏一般都在立秋之后。故在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故有“秋老虎”之说。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就是“湿”。所以,这个时期的养生仍需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还应特别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机体。

中秋——养阴要防燥,润肺益胃肠。“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所以养生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毛发脱落、大便秘结等症状。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晚秋——防燥又防寒,情绪要乐观。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萧杀,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和加重。故养生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并重视耐寒锻炼。但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种慢性宿疾者,则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要特别注意调整情志,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宁静。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