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那么我国的精神卫生状况是什么样呢?
调查显示中国人各种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17.5%。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17.5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疾病。
而最近,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是重性精神病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焦虑、抑郁等普通心理疾病的患者在不断增加。二是在那些患普通精神疾病的人中,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和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并不能让我们远离精神疾病,事实是:去了解他们、科学地认识疾病,才能帮助我们有效预防和尽早发现精神疾病。
国家卫计委也发布了关于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如下
【一个特别走心的视频】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险的“疯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400种之多,常见精神障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以及酒精和药物依赖等。国内外研究发现,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对稳定,与地域、种族、经济发展水平等关系不大。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不会导致患者做出危及他人安全的过激行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歇斯底里、危险恐怖的样子,现实中他们反而是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害怕被歧视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和帮助。
得了精神疾病就无药可救了?
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国有着完善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他们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回归社会。而且不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样具有劳动能力,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成为成就卓越的人。各行各业曾罹患精神疾病的名人有很多,比如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患有抑郁症,诺贝尔获得者、数学家约翰 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美国著名企业家、航空工程师霍华德 休斯患有强迫症等。
精神病的发病原因
1、性格因素:在同样的环境中,承受同样的精神刺激,那些心理素质差对精神刺激耐受力低的人易发病。专家提醒,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心胸狭窄、过分自尊、不与人交往、孤僻懒散的人受挫折后容易出现精神异常。
2、遗传因素:精神病中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家族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愈近,发病机会愈高。此外,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性在发病的因素中也占相当高的比重。
3、精神刺激: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个人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就产生了精神刺激,精神刺激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出现精神障碍。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良性刺激,还是使人痛苦的恶性刺激,超过一定的限度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但一般认为,引起人们的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非良性刺激,容易致病。
4、躯体因素:感染中毒颅脑外伤肿瘤内分泌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均可导致精神障碍,但这类疾病随着躯体疾病的好转而缓解。脑萎缩属于不可逆性疾病,由此引起的精神障碍也不易缓解。
当我们情绪起伏不定时,身体会出现变化及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不顺畅、肌肉紧绷等。此时,必须把握时机,“按停”这些预警信号。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身体会习惯性地出现一些预警信号,再一次检视一下它们。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下列方法去抚平焦虑情绪:呼吸放松、想象意象放松、喝冰水、闭目养神、听音乐,或者其他自己喜欢且有效的方法。
简单的自我反问,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自己的不合理思维、从多个观点和角度看待事件。这一步是驾驭焦虑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问自己:“我最常跌进哪些思维陷阱呢?”
常见的思维陷阱有:
非黑即白:事情只有一个绝对的结果,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大难临头:把事情的严重性放大,把后果看成灾难。
感情用事:以情绪和感觉作判断或结论,忽略事情的客观事实。
归咎于己:出现不理想的结果时就怪自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妄下判断:还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就已经做出判断。
否定自己:经常不自觉地贬低自己、令自己意志消沉。
贬低成功经验:就算做得再好,总是贬低成功的价值,认为这是应该的。
其次,识别这些思维陷阱后,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看待事件:
-有什么证据证明我这个想法是对的/错的呢?
-这是不是事实的全部?
-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又会怎样呢?
-其他人(家人、朋友)会有什么看法?
-如果我继续这样想,对我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当我们停止了所有的不合理思维,并以其他角度反问自己后,为避免继续专注在这些事情上无法自拔,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正面行动将注意力分散或转移到另外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上。这些行动可以是一些很简单或很小的行为,但能够带给我们开心或舒一口气的感觉。常见的一些行为是:外出散步、洗澡、看书、听音乐、看电视、打电话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一些精致的卡片,写下你从任何地方得到的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正面句子作为自己的人生金句。当我们受到情绪困扰时,可以去除这些鼓励卡来为自己加油打气。当然,我们也可以自行创作一些让自己感觉放松、舒心的语句来鼓励自己。常跟焦虑的朋友们分享的“蹲在脑子里的老虎不吃人”,就常被他们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
一、分析焦虑:认识自己为什么而忧心忡忡。多项调查表明,人们对于各项医学检查的“疼痛”预测都言过其实,太过夸张。看心理医生也是一样的,冷静思考一下,早治疗就会避免出现严重的情况。二、换个新医生:如果你害怕某位医生,那么可以考虑换个医生,这样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安慰作用。三、看病有陪护:一旦认识到自己有恐惧医生的毛病,就可以找个没有任何威胁的人倾诉。很多焦虑患者都依赖配偶、亲戚或好友把医生约好,甚至检查的时候也让他们陪伴左右,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1、家庭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知识,支持患者治疗,帮助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首先病人及家属要了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和概念,提高自我防御能力。
2、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
3、患者会面临心理和社会问题,是疾病表现的一部分,也是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要进行心理社会的干预;树立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适应及自我调节能力。
4、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要认为病情轻了,好了,就擅自减、停服药,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由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和减停服药。
5、适当体育锻炼及文娱活动,尽可能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杜绝饮酒、控制吸烟、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态平衡。凡事往好的一边想,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情绪化,保持平和的心态最生要。必要时可找专家进行心理的辅导。
6、许多病人秋冬或开春季节病情易反复,这与气候变化,病人一时不能适应有关。因此,当季节转换时,及时增添衣物,平时加强体质锻炼,亦可防止或减少发病。
7、减少诱发因素。家属及周围人应该认识到患者精神状态的薄弱性,要帮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言语刺激或者其他行为刺激。
8、坚持定期门诊复查。坚持定期门诊复查可以让医生及时了解到病情的发展变化,从而及时调整药量,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