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诱发孩子的负罪感

来源: 广西人民医院临床心理中心/gxlcxlzx

父母将孩子拿来和别人进行比较,会让孩子感到悲伤、愤怒,最后无计可施,陷入绝望。

“隔壁的顺子又拿了第一名,你呢?”

“你表哥哲洙都拿到奖学金了,你怎么不行?”

“你就不能做得跟弟弟一样好吗?”

有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听到过类似的话呢?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把这些话理解成“如果我生的不是你该多好。”因为这些话无法达成的要求,也是对他们的全盘否定。

“别的孩子比我优秀,所以他们值得爱。而我是多么丢人啊!我简直是父母的耻辱!”当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时,语气哪怕再缓和,也会给孩子带来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听到这种比较时,孩子心里会出现好孩子和坏孩子、值得爱的孩子和不值得爱的孩子、勤奋的孩子和懒惰的孩子、应该受到嘉奖的孩子和应该受到惩罚的孩子等对比鲜明的形象。而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肯定是后者。由于总是扮演这种“反面角色”,久而久之就会将低人一等的感觉融入到性格当中。即使成年后取得成功,幼年时形成低人一等的感觉也很难消除。而且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增加,这种感觉还会变的越来越复杂。 


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是对他最大的伤害

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的父母究竟是怎样的想法呢?也许他们这样做是想让孩子受到刺激而更加努力,但他们却忽略了许多应该关注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心灵中造成了伤害。

“如果孩子在称赞中长大的话,他们就会因此而骄傲自满,不会继续努力。所以说,经常用批评鞭策孩子是为了他们好。”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其实是在诱发孩子的负罪感。这样的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时,都会盯着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完美虽然遥不可及,但依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为了让自己做的事情能给父母有一种所谓的满足感,他们会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反省,一旦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就会产生深深的负罪感。

有一个咨询者,小学的时候总是拿着一张又一张写着“优”的成绩单回家,父亲对此很满意,并说成绩不是“优”在家族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一次,父亲接到了他递过来的成绩为“良”的成绩单,立刻恶狠狠地把它丢进垃圾桶。他说此后自己再也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称赞,“要更努力去做”是父亲对他说过最多的话。在他的记忆中,如果自己做的稍有不足,父亲就会变得非常的愤怒和暴躁。

“即使不管他他也会做得很好的,也不想想是谁的孩子呀!”父母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是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续。孩子的成绩如果没有隔壁家的孩子好,父母就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隔壁孩子的父母强。正是如此考虑问题,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

如果父母不能将孩子与自己隔离开来,让其拥有独立的人生,孩子就会作为父母的延续,不停地受到伤害,并一辈子带着这些伤痛生活下去。

 摘录于《二十七八岁,在不改变就晚了》 

韩奇娟/ 千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