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是最常见的食材之一,营养丰富,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最为接近,被人体吸收利用率很高,属于优质蛋白。此外,蛋黄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并且种类较为齐全,包括各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微量的维生素C。蛋黄中还含有各种矿物质如钙、磷、铁、锌、硒等。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吃蛋类25-50克。
坊间有很多关于鸡蛋的传闻,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关于鸡蛋的三大谣言。
怕胆固醇高,就不吃蛋黄?
错!在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中国营养学会已经删除了上一版中“每天不超过300mg胆固醇”的限制,并明确指出:吃鸡蛋不用扔掉蛋黄。
首先,“吃的胆固醇多血中的胆固醇就高”,这个观点已经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质疑,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更多的证据。其次,蛋黄中富含优质的不饱和脂肪、蛋白质,钙、铁等微量元素,完全没必要为了少吃胆固醇,就不吃蛋黄,可谓是得不偿失。
注:虽然最新指南中删除了对胆固醇的限制,但依旧保留了限制了饱和脂肪酸的量。在很多时候,这两种营养素在食物中是共存的,比如肥肉、高脂奶制品等,在限制了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的同时,也就限制了胆固醇的量,这并不矛盾。
蛋壳的颜色不同营养不同
错!蛋壳的颜色并不会影响鸡蛋的营养,蛋壳的颜色是在鸡蛋产生的最后阶段才形成的,鸡蛋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含量与蛋壳颜色不相关。在蛋壳的最外侧有一层“油质层”,色素沉积在油质层形成了蛋壳的颜色,拿一枚有颜色的鸡蛋,用小刀轻轻刮除蛋壳的表层,不论什么颜色的鸡蛋都会露出白色来。蛋壳的颜色主要由鸡的品种决定,在同一个品种内也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此外母鸡的年龄、健康状况等也会对蛋壳颜色造成一定的影响。
虽然蛋壳颜色与鸡蛋的营养无关,但却与蛋壳品质相关。在同一品种的鸡所产的鸡蛋中,通常颜色越深,蛋壳越厚,整体而言,褐壳蛋的蛋壳也比白壳蛋的更厚。因此,在运输和贮存中,褐壳蛋往往更不容易破损,但相应的,同样是一斤鸡蛋,褐壳蛋的蛋壳所占分量通常更多。
生吃鸡蛋营养吸收好?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吃生鸡蛋,在他们看来,吃生鸡蛋是能够很好的把鸡蛋中的营养吸收。还有一种说法,是生鸡蛋吃了能下火。
这些观点都是错的。鸡蛋是一种比较容易受到细菌污染的食物。鸡蛋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沙门氏菌,污染鸡蛋之后无色无味,普通消费者只凭外观根本无法辨别。然而,一旦感染上沙门氏菌后,感染者通常在8到72小时之间出现症状,一般是腹泻、腹痛、发烧等。多数人即使不进行治疗,这些症状也可以在4到7天之后消失。不过,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小孩、孕妇、病人等,症状就可能比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生吃鸡蛋对身体有害。
注:吃鸡蛋时,最稳妥的做法是把鸡蛋充分煮熟 。这些细菌对于温度的耐受性都不高,通过充分加热,基本上可以把它们杀灭。很多人可能都有个困惑,鸡蛋煮多长时间最合适?生活经验是:冷水开煮,一般水开后,再煮8分钟关火。这时候煮出来的鸡蛋,蛋黄刚刚凝固,口感和营养都是最佳的状态。煮蛋时要注意,水一定要完全没过鸡蛋,这样才能将鸡蛋充分煮熟。专家指出,可以把“蛋黄完全凝固”当作鸡蛋“熟透”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