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话养生 防燥养胃更要讲门道!

来源: 特色医保/hnybyyyxgs

寒露至,深秋到,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中医认为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如能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确保体内生理(阴阳)平衡,则既能防病,又可保健。

秋季防燥护阴,莫忘养胃护胃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燥易伤津,常表现为口干、鼻干、咽干、大便秘结、皮肤干燥等症。燥邪易犯肺,轻则干咳少痰,甚则痰中带血。因此饮食上,当注意防燥护阴。多饮开水、淡茶、汤类、豆浆等,可吃些滋阴润燥的食品,如银耳、芝麻、藕、菠菜、番茄、柿子、乌鸡、豆腐、鸭蛋、蜂蜜以及梨、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水果。

“一场秋雨一场寒”,深秋也是一个胃病极易复发的时期。对此,专家表示,在秋凉的刺激下,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性均有所下降。患有慢性胃病的人,尤其在深秋时节,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要盖好被褥。另外,胃病患者“秋冻”要适度,不要勉强。饮食上要特别注意卫生,不喝生水,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适当补充维生素C。

养收气、养藏气,早睡早起不熬夜

“起居、锻炼方面,秋季尤其深秋时节,宜养收气、养藏气。”秋季宜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对心脑血管病有一定预防作用。老年人在早晨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可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关节,稍作休息再下床,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扭伤。

适当“秋冻”有益健康,却非人人适宜

“春捂秋冻”是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秋冻”指秋季气温渐凉,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用现代观点来分析,适当地“冻一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可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然而,“秋冻”一定要因人、因时而异,而且要适度,否则反倒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

“对于有些人来说,不仅不能‘秋冻’,反而还要注意保暖。”而不适宜“秋冻”的人主要有:老年人、小儿及身体较虚弱的人,心脑血管病患者,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结肠炎患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患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患者以及其他一些受寒易加重的慢性病患者等等。总之,秋冻并非人人适宜,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