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能体会他们的痛苦和绝望。”谈到患者,她变得非常焦急,刚刚还温柔的眼神,突然变得严肃,气势甚至有些逼人。
在她的身上,“感同身受”这个词,是最恰当的诠释。
她是张淑玲,作为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患者始终是她内心最大的牵挂。
她 是
/
张淑玲
护犊的“家长”
下午两点钟,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的一间值班室内,张淑玲正坐在电脑旁查阅着一篇医学文献。
“神经内科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真的有太多问题,太需要快一点找到解决方案。”面对专业,她的认真执着里,总带着些急切。
只说神经内科四个字,可能大部分人都不能了解这是个什么样的科室,会有什么样的患者。
曾经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发起过一个活动,叫“冰桶挑战”,后来国内各行业大佬都纷纷接力。这个“冰桶挑战”是为渐冻人,也就是“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发起,这类患者便是神经内科所接受的患者类型之一。
在日常的工作中,张淑玲经常接触“渐冻人”。
每每想到那些患者,张淑玲一向正襟危坐的工作身姿,也忍不住软了下来,侧面看来微微弯下的脊梁,充满了无力感:“你根本不能体会患者的痛苦和绝望,他们真的都是很可怜的。”
她至今还记得,接诊中,有个一米八几的帅小伙儿,“真的特别帅”,以至于张淑玲惋惜到,根本不知道如何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
还有一个男生刚刚大学毕业,才离开学校,就躺倒在了病床上,全身不能动。全家人一起努力供出来的孩子,本是所有人的希望,却突然遭此变故,让他们怎么去承受孩子即将成为一个“渐冻人”的现实?
这些患者其实都是很敏感的。神经内科的病症大都是慢性病,很多时候并不能及时地就确诊为“渐冻人”,但是医生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大致都会心里有点谱儿了。“所以跟病人说的时候,你就不能那么直接,尤其是这些年轻的孩子,他们都会通过网络去查,这种病带来的压力无法想象。
精神的压力之外,还有严重的经济压力。
病症的正式确诊,就意味着与药为伍的一生。目前,有一种对“渐冻人”比较有效的药,但一盒就要4000块,一个月一盒。除此之外,患者还有其他的配合治疗,病情恶化到最后,他们将不得不带上有创的呼吸机。
对他们而言,时间是最大的痛苦。
▲张淑玲主任在给患者家属演示康复锻炼动作
很多时候,张淑玲有点急不可耐。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漠视,让她焦急、忧心。
“你们得把这种严重性让大家都知道,别总是把轻微的或者短暂的肢体无力、头晕、短暂失明不当事儿,如果早点检查就医,很多病情完全都是可以恢复好的。”她语速很快,直视着你的眼睛。那样的神态,就像护犊子的家长,仿若在说,“我要护着他们,你得帮我。”
为儿时的幼稚想法努力
在神经内科工作的这些年,张淑玲没少经历病人的绝望、家属的不理解乃至争吵,每一天都有不得不面对的、来自病人的情绪或者病症压力,但张淑玲从未后悔过从医,也从未后悔进了神经内科。
张淑玲的从医之路,始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姥爷、妈妈、舅舅都是医生,自小对医生的感情格外不一样。
上初中时,张淑玲去舅舅的城市上了一年学,当时舅舅在新乡医学院上班。跟着舅舅去医院,看到医院走廊里躺的都是病人,那时她就想,“我要是当了医生,一定让每个人都有一张床。”当年的天真单纯,在她内心埋下了做医生的种子。
▲张淑玲主任在郑医集团荥阳二院查房
1988年,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张淑玲进入郑州中心医院工作。刚来的大学生,被分流到各个专业科室开始了轮转。几年的轮转下来,张淑玲把心内科、呼吸科、急诊科、高干病房等科室待了一遍。1995年,正式确定到神经内科工作。
工作到现在,已经近30年了。30年的岁月过去,十几岁时的赤子之心,如今依旧熠熠生辉。
为了病人,她始终没有忘记学习。1999年,去北医三医院学习肌电图,更进一步增强在神经内科病症的检查鉴别能力。
为了建立一个可以让神经内科病人更好治疗的高级卒中单元,2009年9月,她离开原单位,调到了郑州人民医院。
在这里,她遇到了自认为“最好的团队”。年轻有活力、乐于接受挑战、团队协作能力强,是她对这群“孩子”们的评价。在她眼中,这些30岁左右的年轻医生,会将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如今再提起儿时“让每个病人都有床睡”的稚嫩想法,她会觉得幼稚,但依然在为此努力。她认为,值得!
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
性格中固有的简单爽朗,使得张淑玲在生活中也少了许多对物质追求的欲望和压力。
她喜欢旅游,喜欢自然景观,尤其喜欢民族风情。每到一处,她都会装扮自己:长裙、外套、头饰、配饰。这些衣服大多是网上淘的,也有在夜市上买的,全都不超过两百块。
喜欢旅游的人,都会对摄影有所偏爱。上网查旅游美照、拍摄姿势和技巧的帖子,也是她的一大爱好。
她喜欢一个人在假期里跟团走,为了能在行程中有好看的旅游照片,她一般会选择跟一个摄影团。
与张淑玲不同,同样热爱旅行的丈夫,却只爱徒步,对跟团一点兴趣也没有,但这丝毫不妨碍两个人在旅游方面的交流切磋。他们若一起出行,便会互相迁就彼此的爱好,更多时候选择各自游玩,互不影响。
她与丈夫是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再次重逢成为了恋人,后来结婚。
两个人的相处模式,更像舒婷的《致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是她与丈夫达成的共识。
偶尔,她也会想象一下退休后的生活,“退休后就一定不再工作,把那么多没玩的地儿,全都走一遍。”还会任性地幻想一下,“我要是有很多钱的话,一定要把全世界都跑一边。”
说完,她哈哈地笑了起来。
供稿:大豫网
编辑:薛蒙蒙
图片:薛蒙蒙
精彩推荐
按二维码,
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