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右侧二维码
宝坻新城柳色新
全国首个无人机应用和科研场地──京津翱翔基地
潮白河龙舟运动蔚然成风
“马季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
锂电池负极材料世界第一贝特瑞公司
稻香宝坻
“宝坻,是世界上最好的地名!”
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诗经·小雅》中有“如坻如京”的佳句,“坻”为水中高地,意指丰年谷物堆积如山。这个地名,出自经典,极雅!
宝坻,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置县,2001年3月撤县设区,现辖24个街镇,区域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万。大河奔流,历经800多年的历史积淀,今天的宝坻,迎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潮白湿地绿两岸 人与自然共和谐
秋初的清晨,天气微凉,宝坻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陆续迎来了休闲健身的人们,其中一位花甲老人,身背的“长枪短炮”引人注目,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退休干部周明每天必到湿地公园:“我一有空就来这里拍鸟,像大白鹭、苍鹭、红冠水鸡这些珍稀的鸟类都能拍到。”
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鸟的天堂,与宝坻区注重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密不可分。宝坻是全国绿化先进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温泉之城”。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如织,水域总面积30万亩,地热贮热面积430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潮白河更是被誉为宝坻的母亲河。
2013年以来,宝坻区实施了潮白河河道疏浚工程,对两岸进行了加高加固和绿化美化。2016年,潮白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正式启动建设,当年建成开放,公园以潮白河为主轴,两岸生态廊道为绿脉,以最小的人为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的湿地环境,造林绿化面积达到1400万平方米。
环境变好了,吸引了很多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到这里繁衍栖息,公园内有野生植物114种,野生动物286种,每年到了候鸟迁徙的季节,国家级野生保护鸟类达20多种。
清风徐来,野花摇曳,芦苇荡漾,自然景观的优美同样吸引着游人的到来。公园旁边就是居民小区,从家步行到这里五分钟时间,推窗即见美景,出门就是公园,每天清晨都会有居民到这里晨练、散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得之不易。央视新闻频道《绿色中国》《还看今朝》两大重磅栏目,在一个多月内,两次将宝坻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天津市生态保护、全民健身重点点位,对龙舟竞速等特色全民健身运动进行了现场直播,最高水准展示了宝坻之美,天津之“进”。
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成为宝坻绿色发展的标志符号,散发出“北国江南”的独特魅力。
田园变奏美“宝地” 乡村旅游享红利
潮白河畔秋意爽,黄庄洼里稻蟹香。临近“十一”黄金周,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王艳菊家的“四喜堂”农家院,她家的18间客房、56个床位早已被订满,其中大部分都是回头客。每逢节假日,她家的客房都住得满满的。
宝坻是本市的鱼米之乡,全市大约八成的稻米产自这里。七年前,黄庄镇开始尝试稻蟹立体种养,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到如今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七届金秋钓蟹节。每到金秋蟹黄时,垂钓池旁,随处可见京、冀等外地牌照的车辆,成排的阳伞下,游客享受着钓蟹的乐趣。黄庄镇去年旅游接待量就超过了20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7万元,涌现出一批经营农家院增收致富的典型和富裕村,用鲜活的实例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只要勤劳肯干,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的论断。
2015年,宝坻区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围绕河流、林地和稻田等优势资源,先后投入近亿元,先后打造了40个旅游特色村。小辛码头、牛庄子、庞家湾等一批旅游村脱颖而出,建成和引进了北方菊花基地、中国葫芦博物馆、李宦庄士国庄园等一批龙头旅游村项目,形成了湿地观光游、踏青赏花游、渔事体验游、稻香文化游和温泉康体游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2016年,全区旅游接待达320万人次。随着宝坻“高铁时代”的到来,丰沛的水资源环境与深厚的人文积淀将吸引更多来自京津冀的游客游憩田间,回归自然。绿美生态,水韵悠扬,正成为宝坻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三条高铁设枢纽 轨道交通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是共识。京滨、京唐以及规划中的津承三条高铁过境宝坻并设枢纽站,“轨道上的宝坻”日益成为区域内瞩目的焦点。
抢抓高铁过境的难得历史机遇,宝坻区邀请国际知名的智库团队,用一流的规划,建设好高铁枢纽站,引领高铁经济发展,努力形成完善的功能和适宜的业态,让乘坐高铁的人被这里吸引,在这里游玩、消费、居住乃至创业发展,使之成为助推宝坻发展的增长引擎。目前已经形成了《概念规划及核心功能区城市设计》等规划成果。高铁站前区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分启动期、中期、远期三期开发,承接人口10万人,功能定位是功能多元化、形象特色化、空间人性化的创新型中央活力区。在设计理念上,一是坚持生态低碳理念,重点构建绿地网络、绿色交通网络、水系统网络和低碳能源网络;二是坚持智慧高效理念,重点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科教;三是产城融合理念,重点推动分区职住平衡、街区功能混合、建筑多元功能;四是人文宜居理念,重点创建SOD(以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服务导向、公共活力网、十分钟生活圈。在空间布局上,重点打造“两带一轴、双核七片区”,即潮白河城市休闲带、高铁公园景观带、城市服务拓展轴;CAZ(中央活力区)活力核、健康服务核和体验商业与游乐片区、创智研发片区、医养健康片区、教育培训片区及三处生态宜居片区。
同时,“十三五”期间,宝坻加快融入京津唐“半小时交通圈”,推进“路网畅通”工程,全区用于道路建设的总投资将超过200亿元,内通外联路网体系不断完善。
高端汇聚“中关村” “京畿重镇”揽人才
区域协同、产业为重。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宝坻携手中关村发展集团打造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使之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接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定位为以能源互联网、新材料为主,先进装备制造和科技服务业为辅的四大产业发展。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今年初正式启动建设。在30年的开发运营周期里,预计总投资额约1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7万个,吸引常住人口5.8万人。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总体规划于2015年8月27日获天津市政府批准实施,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项目,被列为天津市“1+11”功能疏解平台,写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宝坻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署协同创新投资基金协议,筹建了合作公司。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6.1平方公里征地工作,排定启动了一批基础和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同步开展招商工作,清大国华、金晟达、中关村医疗器械园、北京金索恒盾、金约应科技等项目已经签约,中国国图集团、华瑞密封、天普新能源等项目即将签约。已签约和即将签约的项目总用地面积808亩,计划总投资28亿元,达产后预计年税收2.7亿元。
据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项目负责人介绍,“中关村”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与其他园区的单一方式合作相比,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将首次采用“三带”模式,即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融合资源与智力,支持建设产、城、人融合的示范区;在招商上,项目招商运营先行实现高端产业和高素质人才聚集。宝坻区还出台了“人才9条”新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打造京津冀高层次人才集聚洼地,开启揽才“抢人”模式。
上半年,包括重庆兴茂集团、中交第三公路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31个优质项目集体签约落户宝坻,计划总投资208.18亿元,“京凤凰”占比2/3以上,“京畿重镇”投资洼地效应显现。
民心工程暖人心 3.7万户圆安居梦
一片片平房搬迁改造,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宝坻这座800多岁的年轻城市正发生着“颜值”巨变。
居民杨文英去年告别住了35年的西方寺宿舍,现在她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周到还迁房小区工地看看,尽管租住地偏远,往返要15公里,也没挡住她期盼乔迁的心情。
“30多年的平房真是住够了,现在吃也不愁,穿也不愁,又能住上新房,我们得感谢政府。”
宝坻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号民心工程,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在衣食住行、业教保医上发力,让老百姓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两年来,先后对60个城中村、24片平房宿舍区进行拆迁改造,投资400多亿元分批建设500多万平方米的还迁社区,容积率控制在1.6以下,并同步建设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配套设施,3.7万户居民将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家住天锦园小区的居民冯丽丽本来还有些担心孩子的上学问题,没想到今年9月,家门口的林海路小学就投用了。“孩子正好上小学一年级,在林海路小学上学特别方便,走路十分钟就到了,就近上学真方便!”
在推进还迁项目过程中,宝坻区坚持以民愿民盼为方向,民惠民富为目标,把最好的地块让给还迁群众,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让出行便利、配套齐全成为还迁社区的标配。建设中,严把工程质量关,通过制定建材采购目录,从源头入手,对各项目的施工标准进行统一。在约束企业做好自检的同时,宝坻区还建立了四级质量监管体系。除街道监督小组、区房建办还迁楼建设质量管理小组、区建委还迁楼建设质量管理小组进行常态化监管外,还专门选聘专业人员成立了质量督查暗访小组,不打招呼、不定期对还迁楼建设质量进行督查,确保还迁居民住上“放心房”“满意房”。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