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各种兴趣班也应运而生。面对品类繁多的兴趣班,你是否十分焦虑不知所措?孩子学校的作业本来已经不少了,如果再加上这些兴趣班,孩子的负担会不会太重了?该给孩子报一个兴趣班吗?怎样进行选择呢?
要不要报兴趣班?
先来说说要不要报兴趣班,这也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家长群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声音: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应当自由自在地生长,报兴趣班、学习班会压抑他们天性,影响他们正常的身心发育。我们常常会妖魔化了各种兴趣班,觉得上兴趣班就是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事实上是,儿童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在我国经济腾飞的早期,针对儿童教育的培训班存在着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严苛、死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儿童教育市场已经逐渐开始走向成熟,特别是越来越多高素质,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专家加入到儿童教育团队,对于儿童培训也愈加科学,符合他们的发展规律。
比如,孩子喜欢踢足球,北京能够提供的专业足球培训教练多达上千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筛选下,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一定会最终胜出。家长只需认真甄别就好。
兴趣来自哪?
对于兴趣班,我们常常爱说,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的。没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后的学习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来自于内心的喜爱是战胜这些困难最好的利器。
但是问题来了,孩子的兴趣来源于哪?一个从没听过音乐的孩子很难爱上钢琴,一个天天在家憋着的男孩也不可能会感受到足球的魅力。
发现孩子的兴趣,前提条件是家长给孩子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孩子尽可能多的体验和了解各种活动。只有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活动,才能够真正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所在。有的孩子擅长美术,有的孩子对语言特别敏感,有的孩子体育有天赋,有的则对机械电脑等东西感兴趣,如果没有任何机会尝试,孩子是有可能错过发掘自己天赋的一个机会,所以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给孩子未来发展更多可能性,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选择兴趣班的策略是完全不同。通常来讲,8—9岁,也就是正常孩子二三年级的时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个分水岭之前,家长可以采用广种薄收的策略,广撒网——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都可以尝试一下,跳舞、演讲、足球、小提琴……只要孩子有兴趣能学进去,家长都应该支持。
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之前的孩子课业负担还不算大,升学压力也不重,有时间也有精力去参与更多的课程。另一方面,尝试更多的课程也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在这个时间段,家长可以优先选择离家近、路程短的培训机构,用尽可能小的时间成本进行试错。
过了三年级,孩子的学业负担就会相应加重,可以支配的时间也相应减少。同时,对于很多项目来讲,孩子过了这个年龄段,已经错过了修炼“童子功”的最佳时期。所以,从更加理性的角度来看,家长在这个阶段就应该从孩子之前已经“试错”的兴趣爱好中,选择1—2个项目进行重点的深造和培养。选择相应的培训机构也要尽可能地优中选优——因为,这个时候的试错成本已经变得相对高了。
种大树还是种小草?
之所以让家长为孩子的兴趣“聚焦”,背后取决于这样一个判断:我们要种一棵大树还是种一片小草?如果把全面开花比喻为种草,那么“聚焦”兴趣就是要种一棵大树。
当孩子沉下心来,对一个项目坚持5-6年以上的学习,除了能够锻炼他的毅力和恒心之外,他还能有机会感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状态。这里面可能有取得成绩的喜悦和教育,也有遇到挫折的沮丧和失落。当孩子跨越了这些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咸时,无论是心理还是智识都会更上一个台阶。
有的时候,家长会“过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随着孩子的兴趣来。当他“三分钟”热度消退了或者遇到一点点困难,家长也就跟着打退堂鼓了,还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认真进行甄别,找孩子聊聊,看看到底是孩子有畏难情绪还是真的丧失了兴趣。也许等过了瓶颈期,孩子又会有兴趣了。大树的根基要想扎得深,扎得牢固,有的时候还需要多一些坚持。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细腻敏感的心灵。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而不只是单纯的听孩子说话。当孩子说不喜欢了,兴趣班到底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呢?充分沟通,因材施教,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来源:两个黄鹂教育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