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看似平凡渺小,它却能成就不平凡的业绩;有一种精神,看似豪情万丈,它却代表着最平实务本的人文精神。那就是:平凡岗位献真情的援疆精神。刘彦廷是一名援疆医生,2017年3月,他作为扬州市援疆医疗队一员,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跨越祖国东西,行程近四千多公里,来到了祖国西北部的边陲小城——新源县。
援疆工作半年多来,刘彦廷正是以这样的精神在援疆医生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用爱传递着真情。为新疆地区的人民群众带去健康和快乐!支援新疆医疗卫生事业是他真诚而执着的选择,他以一位普通援疆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
今年37岁的刘彦廷在单位是科主任的得力助理,在家里更是顶梁柱。刘彦廷的父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平时主要靠刘彦廷关照。春节前,刘彦廷又喜得女儿。工作虽忙,但家与单位毕竟在同一个城市,父母、妻儿每天都能得到刘彦廷的呵护,一家人过得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春节刚过,刘彦廷接到通知,随扬州市援疆医疗队赴新源中医院,刘彦廷二话没说,将家里的事稍作安顿,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援疆工作中。虽然,父母、妻子及刚出生三个月的女儿都依赖他,但他仍然克服了困难,奔赴新疆,克服了对妻儿、父母的思念,把新源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树立了扬州援疆医生的良好形象。
来到新源中医院后,刘彦廷被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为副院长,他与院领导密切配合,以开阔的眼界,创新的工作理念,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专业技术为医院、科室建设打开工作新视角。刘彦廷是一名脑病科医生,精通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他在扬州市中医院又承担着主任助理工作,对科室管理有丰富的经验。他到了新源中医院,在医院发展、科室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新源中医院成立了脑病科。
刘彦廷医师刚到新源县中医院不久,对当地的气候环境、饮食起居都不太适应,但他没有顾及这些,立即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发现当地缺医少药,条件艰苦,新源县中医院还没有专门的脑病科,但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如中风等神经内科疾病的病人还不少,刘彦廷提出建设脑病科的建议。得到院方支持后,刘彦廷便组织新源中医院的同事一起开始积极创建。期间,他顾不上节假日休息,为了创建脑病科,每天和新源中医院的同事们拼搏在一起,直到全部工作任务完成。经过半年的努力新源中医院终于成立了脑病科。
为了让新成立的脑病科尽快步入正常轨道,刘彦廷除了开展正常的诊疗工作,还为科室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等多项措施,通过“手拉手、一对一”的传帮带教活动,整体提高脑病科的医疗质量。工作中,刘彦廷提出“三个一”措施,即每天早晨交接班时读一篇神经病学书上的一个专病的诊治,由此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每周组织一次讲座,由科室医生轮流讲,以本科疾病的规范诊疗为主,包括指南解读及疾病最新诊疗进展,以提高科室整体诊疗水平;每月组织一次教学查房,结合具体的病例,理论联系实际,以拓展科室年轻医生的诊疗思路主。与此同时,刘彦廷带领大家积极开展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手把手教大家学习胸穿、腰穿、骨髓穿刺等脑病科常规检查项目。半年多来,科室的整体诊疗水平明显提高。
除了平时正常的工作日,刘彦廷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下乡义诊,为偏远的农牧民患者解决就医看病难的问题。
3月的一个上午,刘彦廷正在上门诊,一位中年男子在一个老太太的搀扶下走到刘医师面前,看上去男子走路不稳,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原来中年男子是个先天性智障病人,老太太是他的母亲。病人从5岁起就开始发癫痫,一天多则发作10余次,癫痫发作时会摔得鼻青脸肿,甚者头破血流,曾在新源县及伊宁市多家医院就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针对病情,刘医师给病人开出一周的中药方,同时将病人原先服用的抗癫痫药物进行调整,一周后病人再次来复诊,说病情明显好转,癫痫由原来的一天发作十余次减少为一周发作一次,看着母子俩高兴而憨厚的笑容,刘医师内心无比的欣慰。接着病人又连续吃了三周的中药,癫痫发作次数也进一步减少。后来刘医师多次电话回访,患者母亲告诉刘医师癫痫一个月未发作,刘医师还在电话里叮嘱服用药物及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再后来的五个月病人病情一直平稳,直到9月17日刘医师再次电话回访时,病人母亲告诉刘医师患者前几天癫痫发作了一次,考虑到病人未婚,母子俩相依为命,经济状况差,看病困难,刘医师当天下午就赶到患者家中,为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诊治,给予中药治疗,经过刘医师的精心治疗,到目前为止患者病情平稳,癫痫未再发作。
如今,刘彦廷的援疆工作还未结束,但他已把满腔的挚爱奉献给了援疆事业。凭着他对新疆人民的热爱、执着、赤诚,一定会完成领导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
刘彦廷,扬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擅长头晕、头痛、失眠、脑梗死、脑出血及帕金森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
来源:扬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