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用药市场潜力待挖

来源: 海南省医药行业协会/hnyyhyxh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尽管很多疾病得到了控制,但年龄相关疾病、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却迅猛增长,眼科疾病尤为突出。在刚刚过去的世界视觉日,中国著名眼科专家、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许迅向《医药经济报》记者坦言,在中国,这种趋势非常明显,且极有特色。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三大致盲性眼病是白内障、青光眼和黄斑变性。许迅介绍,与WHO呼吁的三大致盲性眼病所不同,我国的致盲性眼部疾病谱除了青光眼和白内障外,以黄斑变性为代表的诸多眼底疾病仍是无声杀手。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眼底病药物用量还较小,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有待深挖。

 

  国内市场潜力大

 

  据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眼底新生血管病患病人数高达1160万人。专家表示,站在人口老龄化的拐点上,眼底疾病的高发更需要创新药物的不断研发。从国际来看,眼底新生血管病用药已经产生多款重磅新药,包括罗氏和诺华合作研发的Lucentis,Regeneron和拜耳合作研发的Eylea,罗氏治疗肿瘤的Avastin以及中国自主研发的康柏西普。

 

  2006年Lucentis最先在美国上市,2015年全球销售规模高达40.39亿美元;2011年Eylea上市,2015年全球销售规模高达40.50亿美元。Avastin与Lucentis目前已进入中国市场,前者于2010年进入中国市场, 后者于2012年获批,而由成都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针对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单克隆抗体康柏西普于2014年4月正式上市,2015年销售额为2.67亿元人民币。

 

  来自米内网市场报告统计,目前在国内眼科用药占比中,仍以抗疲劳类的产品为主(36%),其次是抗炎症(30%)。白内障用药增速很快(16.94%),而青光眼、眼底病、干眼症这几个国外较大的用药领域的占比还非常低,也预示国内市场的潜力空间。

 

  对此,专家也指出,眼底新生血管病复杂性程度高、患病人群大、公众认知度低,成为了中国眼科医护界面临的三大难题。

 

  新药需严格把关

 

  实际上,国内眼科用药规模还非常小,治疗领域的结构和国际也有显著差别,无论是在投资还是企业研究开发的方向上都提供了机会。企业也可以在眼科做出成绩后,将成熟产品进行合理的适应症拓展,挖掘出更大潜力。

 

  不过,北京协和医院赵家良教授也告诉记者:“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眼科发展还是较快的,其原因一是中国的眼科医生和眼科科研工作者,他们支撑了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二是从事眼科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他们的努力使临床专家更多地接触到了新事物,提高了中国眼科医生的水平;三是在海外工作的华裔眼科医生,他们在国外进行研究,到国内进行学术交流,把成果带回来,促进了国内学术的成长。”

 

  赵家良同时强调,新药惠及患者,也需要临床医生的严格把关。据悉,在2000-2012年间,赵家良牵头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光动力疗法和抗血管新生药物雷珠单抗的临床试验,“在光动力疗法应用于临床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完全无药可用,只能眼睁睁看着视力一点点丧失。而雷珠单抗等药物的诞生,使注射次数减少,维持时间长,让相当一部分人能够保住视力。”

 

  赵家良进一步表示,现代意义上的眼健康应有三层含义:一是有眼病的人都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使他们的眼睛不再失明;二是没有诊疗方法不能治愈的眼病患者能够进行康复,保住他们残余的视觉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每个需要眼保健的人,都能够及时获得眼保健服务。“从过去防盲治盲,到现在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眼健康已经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主导、研发创新精神驱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们很有信心攻克新的眼部疾病。”赵家良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