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看,虽然俺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逐年增长,但俺们被划分为发展中国家。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声称我们是发达国家行列了,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机构的会费,但我们确实还不是发达国家。从国内来讲,国家为了地区发展平衡,对一些贫困地区实行财政补贴,导致一些不求上进的地区和县主动申请“贫困县”,以便得到国家的扶贫照顾。各个大学都有一些面向贫困生的扶助计划,导致个别投机分子即使家庭没那么困难也要申请困难补助。这不,精准扶贫点对点帮扶政策来了,让扶贫计划真正落实。
对于研究人员和申请学位的人员来说,每年6月份JCR发布各大期刊影响因子就会牵动不少人的心,影响因子的计算有固定的公式无法干预。但对于国内相关人员来说,每年10月底的科学院对SCI期刊的大类和小类分区却让不少人充满了期望,因为不同的划分标准会导致期刊落入不同的分区。
所以,每当科学院发布了分区,总是会引发很多吐槽,科学院搞信息情报的同志们亚历山大啊。
2017年科学院SCI分区的工作人员首先推出了内部测试版,通过微信发布征集各个领域人员的吐槽,然后又发布出了测试最终版。对比测试版的第一版和终板的结果,可以明确看到一些期刊的确做了调整,说明科学院搞分区统计的工作人员还是非常细致的,努力在改进他们的工作。
但分区的标准和结果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原来一些分区低的适当上浮了,原来一些分区高的被调下了,对于在这些变动分区期刊发表了论文的作者,这心情和坐过山车一样波动。有些虫友留言说科学分区会误导科研走向。实际上,这种以分区影响国家科研走向的说法是危言耸听,毕竟JCR有自己的分区的,这也是以期刊级别等同科研成果等级的翻本。如今网络资讯平台发达,真正突出创新的成果有Nature, Science等待发布你的结果,而这些公认王牌期刊上结果的创新性的认同度整体是比较高的。客观来说,分区对论文奖金和学位评定,奖学金评定、职称晋升的相关人员会有一定的影响,分区并不能真正改变你论文的实际价值和贡献。
2000年的时候我们流行3300SCI期刊,以在3300种SCI期刊发表文章为荣。双一流建设下,如果不能在Nature, 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认真做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分享,争取论文被更多的人关注和跟进才是兴趣知道。无论JCR分区还是科学院的SCI分区,这对编辑人员是一种参考,让编辑和出版社人员调整版块,引起更多读者关注和订阅,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