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全城“绘制”关爱地图 探索健康城市建设的“成都模式”

来源: 新津卫生/xinjinweisheng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

成都平原腹地

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是“一带一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命名的世界美食之都

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

国家中心城市


10月29日,市健康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锦江宾馆成功举办了健康城市建设研讨会。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爱卫处处长王璐、省卫计委副主任来建、市政府副市长刘筱柳、副秘书长廖成珍、市卫计委主任谢强出席会议。市健康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卫计局主要负责和分管负责同志共计15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邀请清华大学宫鹏教授、复旦大学傅华教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卢永研究员、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李忠阳主任到会指导,并聘请他们作为我市健康城市建设的指导专家。





10月28日,专家一行还调研了我市开展的健康细胞工程,现场参观了成都市规划馆、成华区应急联动中心、金牛区金科路小学、青羊区健康创业基地、双流区胜利镇及武侯区玉林社区。


(点击可查看大图)

▲参观成都市规划馆

▲成华区应急联动中心

▲参观金牛区金科路小学

▲参观青羊区健康创业基地

▲参观双流区胜利镇

▲参观武侯区玉林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


会议当天,专家听取了成都市健康城市建设进展报告和锦江区、蒲江县健康区县建设的专题报告。对我市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规划,青羊区健康创业园区基地建设、金牛区健康学校建设、成华区健康大联动、武侯区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和双流区健康社区建设高度评价。专家还介绍了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经验和路径,为我市的健康城市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 



全国爱卫办和省卫计委领导

充分肯定了我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希望成都先行先试

为全省、全国建设工作贡献成都力量




刘筱柳副市长就下一步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提了三点要求:


♦ 要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不断将健康城市建设引向深入;

 要积极获取专家学者智力支持高水平建设健康城市;

 要通过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



我市健康城市建设进展如何了呢?

下面就让谢强主任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成都健康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目标


发展理念:坚持将健康理念融入到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具体实践,实现健康和幸福的“共建、共治、共享”,全力打造“健康成都·幸福蓉城”。


建设目标:力争到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1岁,初步建成环境优美、保障健全、文化繁荣、人群幸福的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


成都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营造品质宜居健康环境

优化城市空间规划,促进区域间功能互补互促

正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署“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


打赢“三大治污战役”,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出台“治霾十条”、“治水十条”、“治堵十条”、“增绿十条”,推进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构建公平和谐健康社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人民后顾之忧

我市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持续推动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社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

加大财政投入,采取教师配置标准一元化、教育经费标准一元化、教育资源共享一元化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


多渠道保障住房需求,加快实现市民“安居梦”

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探索完善租赁型住房、产权型住房、租赁补贴三位一体的“租售补”住房保障模式,构建形成阶梯形、递进式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点线面结合防控体系,形成公共安全网

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大就业保障力度,打造一流就业环境

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突出抓好大学生、产能过剩分流职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计划,强化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困难群众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优化多元健康服务


对标先进城市,增强健康供给能力

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引进高端医卫人才、领军人才和医学短缺人才,补好儿科、院前急救、老年医疗护理等短板。



创新分级诊疗体制机制,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全面开展医联体建设,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7-2020投入30亿元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硬件提升工程,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和基层能力提升。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全面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精神病等综合防控,加强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始终保持高于国家标准10元以上。



优化养老服务保障,实现健康长寿

制定系列养老政策,规范养老服务发展;改(扩)建公办养老机构,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成都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多元化的智慧养老服务。


培育幸福健康人群


实施专项健康服务,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全面实施母婴安康项目,有效控制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施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关怀关爱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人群、“空巢老人”、精神疾病患者、“失独家庭”以及残障人群等特殊人群,实施“心灵彩虹”、“健康驿站”、“青年压力管理”等服务项目。



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编制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健康家庭评选等活动。



建设成都市天府绿道

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在全市铺开绿网,总规划绿道长度将达近17000公里,为市民提供绿色健康支持性环境。


弘扬优秀健康文化


将公众传播和专业传播有机结合,打造健康传播平台,推进健康文化传播

● 结合各个卫生主题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家庭健康教育,引导城乡居民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将中小学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等指标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培育健康新生代。



传承优良中医药文化

大力弘扬“治未病”理念,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打造“健康成都中医养生堂”科普品牌。


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传播健康运动理念

●   实施市民体质提升行动,多种渠道建设完善体育设施,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面推开“一区一品牌,一县一赛事”建设工程。

●   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以上。


优先发展健康产业


规划建设重点项目,夯实健康产业基础

●   2017年,重点推进了50余个生物医药重大项目,13个项目竣工投产,13个项目新开工建设。

●   利用域内科研力量、高校资源,借助会展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和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健康产业发展的投资热土和创客天堂。



涵养融合多彩业态,打造健康产业引擎

●   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依托生态农业基地和农耕文化底蕴,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

●   发展健康旅游业态,鼓励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旅游业融合,积极发展森林康养。


成都健康城市建设主要成效


大健康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

人民健康获得感不断提高


一是全面健康观基本树立。

各级各部门以“大健康”“大卫生”“大服务”“大共享”为理念,将健康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促进自然生态保护、社会和谐及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全域健康化有序推进。

城乡统筹共同发展,上下级联动协作,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全域健康。

三是全民健康获得感提升。

通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水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大疾病保障体系完善和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等,群众健康获得感有效提升。由此形成全面健康观、全域健康化以及全民健康获得感为主要内容的“三全健康”模式。


健康细胞工程有序推进

健康支持性环境稳步改善


有效探索,建立了健康细胞工程标准体系

我市编制了成都市健康街道(镇乡)、健康社区(村)、健康单位、 健康家庭标准(试行)和评估程序,全力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推进创建工作,城乡卫生水平显著提升

建立健全城乡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实施城乡厕所革命,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强病媒生物综合防控,14个区(市)县(70%)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


初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档案

全市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1500余万份、建档率达96%;完成本市居民健康卡的开发制作,面向全体市民发放,覆盖率接近100%。


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逐步形成

健康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初步实现健康关口前移

预防为主方针更加深入人心,“治未病”观念得到有效推广,慢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全市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分别达到70%、60%;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97.32%、97.02%。


初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全市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全域覆盖,家庭医生签约700余万人,签约率达到46%。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健康产业优势逐渐显现


逐渐成长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在与国家卫计委共同建设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

 

产业效益向好:2017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20%。


全民健康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幸福感全国长期领先


实现了发展与生态的协调:成都市2017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111.4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青山绿水,现代高科技产业发展优势日益明显。


促成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成都市初步建成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和市场体制“六个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重点领域基本落实了高位均衡战略。


达到了开放与融合的统一:成都社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作为西部创新创业高地,聚集了超过2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成都文化同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外来人群、文化等很容易融入成都社会,从而提高人们对城市认同感、归属感。


推动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成都独特的“慢生活”文化立足于巴蜀文明渊源,结合现代都市生活方式,顺应年轻一代快工作、慢生活的要求,实现工作、生活的有机结合。成都市近年来多次被媒体及社会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群众的幸福感指数长期居于全国榜首。


为了实现

健康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咱们正在努力贡献成都力量!

请为成都打call!


来自健康成都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