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离开公司,人力资源部往往第一个备受指责,诸如薪酬体系缺乏激励性、福利不贴心、没有提供发展机会、企业氛围不够好……
应当承认:这些原因都很重要,需要人力资源资源部从体系设计和专业能力上进行系统化提升。
但是,往往忽略掉了一个异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老板本身。当一个能人离开公司的时候,最应当反思的人应该是老板。
从领导力而不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老板,其实就是一个能够搭建团队、凝聚团队并带领团队实现共同梦想的人。
因此当团队里的人离开时,尤其是能人的离开,说明老板所建立机制的凝聚能力出了问题,大家对是否能够实现共同梦想这个事情产生了严重怀疑,因此采取了用脚投票的方式投出了一张否决票。
具体表现如何,接下来将从 4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拆解。
每个人进入一家公司,其实对这个公司的了解都是表层化的,大多数人不过是奔着一份工作去的,而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也不过是停留在这个层面。
但是,少部分人逐步地成长,最后成长为其离开让老板感觉到肉疼的骨干、能人,当他/她成为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会比以往更加着重地考虑一个问题:在这家公司干是否有前途。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老板就是为大家设计这个发展前景、发展目标的人。
如果老板拿不出发展目标,或者拿出的发展目标缺乏吸引力、想象力,那么就无法真正地团结有抱负的人,手下的追随者大部分只能是混日子的、或完成非常具体工作的人,或者因为当下的收入还可以而暂时选择隐忍留下的。
人是活在对未来的预期里的,是活在希望里的,老板就是这个希望的营造者,就像马云先生面对十八罗汉许下的愿望一样。
有人名之曰“画饼”,老板一定是擅画饼者。
饼画完了,在较短的时间内的确能够起到作用,但长期画饼也挡不住肚子咕咕的叫声,如何让共同梦想起到长期作用呢?只能用一步步地切实地接近梦想来证明梦想的可实现性。
很多企业的共同梦想止于画饼,因而激励性较弱;而如果老板总是放空炮,还会产生负面作用。
大家会质疑梦想的可实现性(虽然可能不说出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梦想实现的路径是否有效,二是老板自身能力是否能够支撑梦想的实现。
这两点实际上涉及公司发展战略问题:
对于前者,在实现路径上的分歧,往往发生在企业高层团队之间,只有在矛盾较为突出的时候,中基层的管理、骨干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后者,越是小企业、越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老板的作用越突出。而这种情况下,大家跟老板的接触就越多、深入,老板各种场合的每一次亮相、对每个问题的处理,都在影响着员工特别是公司骨干对其的评判。
因此,不必等到企业增长乏力、面对竞争对手束手无策的时候,企业里的能人就纷纷离开了,因为他们更早地知道了真相;除了一批死忠,再就只是最基层的员工了,他们直到公司关张的时候还可能处于蒙圈状态。
梦想是有吸引力的,也是能够实现的,但是实现了梦想跟我本人有什么关系呢?分配问题太重要了。
因此,老板的任务除了建立一个梦想、指明实现的路径,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具有激励性的分配机制。
从下面这个著名的给孩子分糖果的实验里,我们知道延迟满足能力是成功者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
案例
60年代,沃尔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
实验的对象是一群4到5岁的孩子。研究人员把他们带进一个房间,房间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棉花糖。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他们回来的时候,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吃掉了,则没有奖励。实验结果是大多数孩子只能坚持30秒。
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了15分钟,直到研究员回来。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坚持那么久,而大多数不行呢?
米歇尔通过现场录像发现,那些坚持到研究员回来的孩子,可以找到别的事情做,转移自己在棉花糖那里的注意力。
这是一个跟踪实验,二十年后,米歇尔和他的同事们又采访了当年参与实验的小孩子,此时他们已经成年。
米歇尔发现,那些能够抵抗棉花糖诱惑的孩子(也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在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上面的表现,都比别的孩子好,在压力情景中也不那么容易崩溃。
他们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类似我们的高考)考试分数更高,体型更健康,能获得更高学位。他们能够赚更多钱,也会更加地健康和快乐。另外,这样的孩子会更少地出现例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问题。
从员工方面来说,股权激励就是通过承担风险、延迟满足来分享到企业带来的更大的利益,越是能力较高、追求较高的员工,他们更倾向于如此;而从老板角度来说,股权激励则是分散了风险、锁定了能人,用未来的薪酬实现了当期的激励。
看似一举两得,实际上相当考验老板的胸怀和层次。各种分配方案都应当着眼于做大蛋糕而进行增量分配,老板对未来大蛋糕的分配比例上降低了,但绝对数额却是大幅度增长的。
很多老板无法逾越这一关,将注意力盯在存量而不是增量上,盯在比例而不是绝对额上,结果丧失了未来。
老板是个很辛苦的行当,除非选择退休,在位一天就必须带领企业持续向前,否则不进则退。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精进,在这个变化异常迅速的时代,老板学习的压力就更大。一旦停止学习,老板的高度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上限,老板本身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障碍。
在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每个决策都时刻考验着老板们的智慧,如果老板不学习,再加上不授权、担心失控等等,结果往往是业务负责人首先要为老板做科普、说服老板,以至于很多高层认为老板还活在过去,搞定老板比搞定客户还难。
而越是这样,分歧越大,老板越是对下属不敢授权,两者的矛盾越激烈。
换言之,老板实际上是在和下属进行一场学习竞赛,虽然学习的内容和层面并不相同,但老板必须保证其学习的结果能够超越和容纳员工能力增长的总和。
企业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至今似乎尚无定论,但是管理实践充满着艺术性,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本文主要从员工的行为偏好和工作风格特征来诠释,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的管理与激励。
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还是一线经理,人才管理与发展都是一件非常头疼的问题,我们是否遇到过这些问题:
公司领导为了保留人才,将一名优秀的研发人员提升为部门经理,但此人不善言辞,不喜沟通,更喜欢自己独自面对计算机,而让他成为管理者,不仅没能有效地激励这位技术天才,带动团队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导致下属抱怨声一片,甚至关键人员离职。
还有另外一种情境:部门开会,领导表扬了一个员工,但该员工不但没有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反而是非常不自在,而且,直接的后果是他在之后工作中不再积极奋进了。
还有,某位员工工作积极努力,领导非常喜欢,特别关注这个员工的工作,没想到一段时间后,该员工却提出了离职请求……
相信这样的情况,很多管理者都遇到过,难道是我们所学的管理理论都无效了吗?
也有可能是这样的原因导致的,比如,一个老板因为个人看不懂、不理解而毙掉了研发负责人信心满满的研发建议,那么接下来很可能多出一个竞争对手。
当然,老板不是在具体的技术、业务上和员工比拼,而是在对行业、市场、客户和环境、趋势的把握上,在对机制、人性、哲学的体会上,要更加深刻。企业越大、发展越快,这个方面上的要求越高。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老板,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你本身就是留人的关键,你本身必须是共同梦想的化身!